漳州|知乎,为当代职场人画像

漳州|知乎,为当代职场人画像

文章图片

漳州|知乎,为当代职场人画像

文章图片

漳州|知乎,为当代职场人画像

文|佳璇
编|园长
求职旺季“金九银十”的到来 , 让不少职场和准职场人脑中的弦紧绷起来 。 每年9、10月份 , 不仅是各大企业为下一年拓展业务大量吸纳人才的关键期 , 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大规模招聘的秋招季 。
在知乎“如何看待2023届秋招形势?”的问题下 , 不少答主分享了深度参与此次秋招季的经历和感受 。 有企业校招HR就招聘需求帮助网友们考量判断 , 也有正在亲历秋招的在读学生就自身求职情况给出建议 , 而综合各方回答可以看出 , 在不确定性增强的时代背景下 , 工作与求职也进入了困难模式 。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 年轻人们该如何面对重大的职场抉择?更重要的是 , 人们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获得意义?2022年秋天 , 知乎邀请史学大家许倬云一起来探讨当代职场人的困惑 , 一起探寻如何与工作相处 。 以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智慧 , 启发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破局 。
如何与工作相处92岁 , 从工作的角度看 , 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年纪 , 但对许倬云而言 , 年纪并不能阻挡他工作的步伐 。 在知乎2022开学演讲《如何与工作相处》短片中 , 人们仍然能看到如此高龄的他在轮椅上使用电脑查找资讯的画面 。

图源丨知乎《如何与工作相处》1930年出生的许倬云 , 经历了艰难的战乱年代 。 物资匮乏 , 食不果腹;尖兵利炮 , 危及生存 。 而许倬云更因天生手脚弯曲 , 需要借助拐杖和轮椅才能行动 。 “我与普通人一样 , 但我长大的过程比较辛苦 。 ”许倬云说 。 身体的限制 , 让他学习任何事情都比身体健全的人更慢一些 。 与他身体健全的双胞胎弟弟在一起 , 他总是无法像弟弟知道得那么快、那么多 。 而这对他反而成了鞭策 。 除了用脑子以外 , 他就用眼睛、用耳朵 。 许多事情要注意 , 要学得慢 , 慢慢可以赶上 。
如今的许倬云 , 已经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 他有学术代表作《西周史》《汉代农业》等 , 另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 , 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 他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 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 , 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 , 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
许倬云的妻子形容他为“九十岁的身体 , 四十岁的心” 。 2020年疫情背景下 , 他仿薄伽丘的《十日谈》 , 同数十位学者、科学家、企业家多次谈话 , 并集结为新书出版 。 今年4月 , 他还完成了《万古江河》的续编 , 专注高效地推进着研究工作 。
人们会问他:工作到92岁 ,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 , 许倬云给出了他以近百年岁月探索得来的答案——工作是雕塑自己 。 “每次你尽心尽力做好一个事情 , 就等于拿你自己当做雕刻的一个艺术品 。 你在一块木头上多雕了几刀 , 使这个木头逐渐呈现出生命;你拿这个石块雕刻 , 逐渐逐渐变成是一个动作、两个动作之间的呼应 , 变成动作之间有感情 。 ”许倬云说 。

图源丨知乎《如何与工作相处》 图源丨知乎《如何与工作相处》年轻人对于工作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 。 工作有高低之分吗?工作和生活是割裂的吗?如何与工作相处?不确定的时代 , 如何找到确定性?这些问题与工作密切相关 , 却又不只关乎工作 , 归根结底是对人生和时代的困惑 。
知乎向许倬云借智 , 源于这位史学大家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的治学态度、坚毅的精神品格 。
看遍世事沧桑的许倬云 , 用实际行动告诉年轻人:工作无上下高低 , 按照个人性格、性情跟他的才能、天赋 , 自己去学 , 没有高低无差别 , 就看你喜不喜欢 。 而工作和生活也不是割裂的 , 人生是一整片无法切割 , 不能9点以前是一个人生 , 5点以后是另一个人生 。 不能前半世很好 , 后半生放纵 , 更不能仗着年轻便浪费光阴 。 人生需要解决问题 , 而不是糊里糊涂地躺平 , 一转眼 , 青丝变白发 , 明目变昏花 , 时间不会等待任何人 。
那么 , 如何与工作相处 , 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呢?
工作不仅在于维持生活 , 也是一个连线 , 是把人带进社会的一个角落 。 不确定之中 , 唯一的灵药是“自己掌握自己”——守住“战线”尽其责 , 投入而非糟蹋 , 狂风中挺得住 , 平静时不躲懒 , 自己掌舵 , 替自己活 。 将岁月拉长 , 拉长到十年、三十年、五十年 , 甚至一百年 。 人们便会发现 , 不确定之中仍有宝贵稀缺的确定性 , 为我们提供最重要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感 , 这也是知乎海量职场内容的关键和线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