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往后有两种企业,有钱的买流量,有才的造流量( 二 )


但是今天 , 情况有变:有人抢跑了 。
我举个例子 。我家楼下有两个面包房 。有一天加班很晚回到家 , 我老婆让我帮她点一个链接 , 我打开一看标题 , 这不是楼下A蛋糕店在搞活动吗?一点直接进了群 。本来准备随时退群 , 没想到这个群是个宝藏群 , 店员除了每天在群里和大家互动之外 , 还不断有每日、每周、每月畅销单品盘点 , 孕妇宝妈母婴人群专属推荐 , 最吸引人的是各种新品推荐 , 什么紫薯蛋黄流沙包 , 转发朋友圈可享9折 , 想买;有视频课程 , 在家就能做的奶香小蛋挞 , 简单想学;有甜品师在线直播制作下午茶 , 还有爆款特价 , 看着都好吃;每两周还有免费亲子烘焙课程 , 需要用积分抢名额 , 老婆为儿子抢到了两次;每周五傍晚的红包雨 , 邻居们纷纷出动;最近又多了限量版手工调制饮料与咖啡可以拼购 , 简直停不下来……总之这个群无时无刻不在刷屏 。
更让惊讶的是 , 群主特别会带节奏 , 经常定向@业主 , 感觉群主貌似对每一个群友都很了解 。进群没多久 , 我也被@了 , 还问我是不是Tommy的爸爸?你们家Tommy马上要过生日了 , 最近刚好店里新出了一款用萨斯卡通莓、曼密苹果、秘鲁赤潮等十几种新奇水果制作的蛋糕 , 是你家Tommy最喜欢吃的水果蛋糕 , 需要的话现在下单 , 就送一个Tommy妈妈最喜欢吃的“法式焦糖酥” 。最近正在发愁给儿子订什么蛋糕?没想到群主提前帮我想好了 , 连我老婆的爱好都考虑到位 , 于是没犹豫 , 当时直接就下单了 。
这些都不是最厉害的 。我家儿子生日当天的早上7点钟(7:30他出门上学) , A店的店员竟然在群里面@我和我老婆 , 在群里面发了一个定制的生日祝福短视频 , 发完之后 , 引发了群友们都在群里面祝我家儿子生日快乐!后来直接就刷屏了 。
三个月后 , 有一次周末晨跑 , 我路过B店 , 突然意识到自己很久没进去过了 。不知不觉中 , 我基本只在A店买东西 , 频次比从前高了两倍 , 更夸张的是 , 我在A店群里的线上消费金额 , 已经远超到店消费金额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B店 , 还只是基于“地段”在买流量 , 只在店内兢兢业业招呼顾客 , 顾客离店即失联 , 互不打扰;而A店 , 以“用户”为起点 , 生生不息地设计互动 , 不断地与用户相遇 , 相遇 , 再相遇 , 源源不断制造流量 , 反复成交 。
在我们的思维中 , 必须有一个“范式转变”:流量的起点 , 不是“位置” , 而是“用户” 。
一家在南京卡子门的红星美凯龙家居卖场打开门 , 有1000个用户进来购物 。这1000个用户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而来?之后他们到哪里去?以前 , 我们不知道 , 甚至不关心 。
我们只关心这家商场今天有了1000个“流量” 。这1000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流量 , 属于“南京卡子门”这个位置 , 用户一旦离开这个位置 , 我们就与TA失联了 。因此 , 从前 , 商场为一个品牌做一个专场活动 , 就是花大力气策划、设计、制作物料 , 然后在商场内布置好吊旗、海报、灯箱等等终端广告 , 然后静静的等待 , 祈祷周末有很多人来 。
今天 , 我们换了一种玩法 。
南京卡子门商场会通过天猫同城站、社群、全民营销平台、官方自媒体账号矩阵等私域阵地 , 与所有三个月内或半年内的 , 在线下或线上成为红星美凯龙数字会员或粉丝的 , 且尚未购买过该品牌品类商品的顾客 , 并重点与曾在线下或线上近期浏览过该品牌品类且未下单消费的用户 , 以及那些刚刚买过该品牌家装上游商品的用户 , 高频互动 , 向他们剧透接下来这场超级品牌日的爆款、明星、福利、总裁签售等等种种内容 。
同时 , 会利用与阿里云共建的数据中台、全网聚合投放平台 , 基于商场日常用户数据绘制的用户画像 , 在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生态里进行“放大” , 寻找相似用户 , 即潜在的家装消费人群 , 也给他们就这次活动进行持续种草 , 这个过程中 , 会利用不同主题和形式的各种内容 , 投其所好地与有着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用户进行互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