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画赏析 元代山水画( 二 )


《容斋图》元倪瓒纸本水墨画,纵74.4厘米,横35.5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
倪瓒小聪明,早年专心读书 。他在家中的米青馆收藏了数千卷书籍,包括一套佛教和道教的经典和经典子集 。他潜心读书校对,收集名家字画,认真研究 。其书法自然古朴,具有魏晋人的风格 。倪瓒隐居于太湖周边的宜兴、常州、湖州、松江等地,经常欣赏这里美丽幽静的湖光山色,其画多以此为题材 。这幅画分为近、中、远三个场景 。近景是一个平坡,上面种了几棵树,有时还点缀着茅草屋和亭台楼阁 。在远处做一个乱头或低坡 。作为近景和远景的过渡部分,多为大空白,无墨,为湖 。

《元尼赞》中的《水竹居图》印在纸上,颜色为长55.5cm,宽28.2cm 。它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
倪瓒的宗法制《东原》是“元四家”之一,指的是经、管、创折之法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仙居场景,一段坡石被平静的水所环绕,几棵大树在上面丛生,枝叶扶疏 。在树后的地面空上,树间茅屋遮荫,屋后竹林茂密 。远处,高高的山坡下,树木郁郁葱葱 。整个画面弥漫着一种安静凉爽的氛围 。中国画是画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墨色扎实,造型具象 。

《雨后空林图》刊于倪瓒元 。它的颜色是长63.5厘米,宽37.6厘米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倪瓒擅长画水墨山水,很少设计色彩 。雨后空林图是他少有的色彩设计之一 。而且倪瓒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风景极其简单,而这一部却充满了高大的山川 。画面描绘了一座高大的山,一条细密的瀑布从山涧流下,流入山脚下的一片水域 。山前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缓缓流过,石桥横跨,水波宁静 。两岸地势低平,疏林空落 。林下有屋,人往屋空 。画中等大小的岩石,往往用麻布覆盖,折带,干笔用淡墨,浓墨用青苔,色彩清淡温和 。整个画面布局饱满,稳定多变,场景广阔,意境清淡凄凉,雨林空的场景就像现在一样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孟绢本《区林屋图》长68.7厘米,宽42.5厘米 。
王蒙(约1308-1385),元四家人 。明叔,号黄鹤山樵,号祥光居士 。吴兴仁,赵孟頫之孙 。他曾经担任过“李健”的官职,是一个清闲的小官 。因“乱”,退居黄鹤山(今浙江省余杭县东北) 。他入明后,下山做官 。“洪武初,此人是泰安府的周知” 。不久,胡下狱,于18年9月病逝于狱中,享年80多岁 。此画以山涧树林、木亭、潺潺溪水为色 。画面意境幽静宜人,高适隐于此,其乐融融 。
《读春山图》袁纸笔长54.4cm,宽28.3cm,上海博物馆藏 。
王蒙与黄、倪瓒等名家交往密切,曾师从黄 。王、王维对董源和的山水研究尤深,并能有所创新 。他以自然为师,长相独特 。他是元末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 。其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画满了,满了没有老婆,密了没有塞,复杂而富有层次感和用笔的空感 。《春山读图》是王蒙后期探索一种扁平化山水风格的产物 。这幅画完全是用解索皴的短而干的笔触完成的,没有王蒙通常的渲染和丰富的拓片 。但是,它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
上海博物馆藏孟纸本《红山海图》彩塑,长28.5厘米,宽80厘米 。
《红山海图》描绘了东海彭颖群岛的壮丽景色 。岛屿四面环海,水域辽阔,船在远航 。岛上山峦重叠,乔松巍然屹立,琼楼掩映其中,长桥横亘在岛屿之间 。解索皴通常用于岩石,苔藓在焦墨被发现,叶被修剪,钩住和被发现用于杂树 。这种画法细致,景色优美,意境开阔 。王蒙的作品极为罕见 。画自题“赤山海图,祥光俗人王树明所画” 。文《黄鹤山樵》 。在这卷书的后面,有向明·边原的题词 。
上海博物馆藏孟纸本《红山海图》彩塑,长28.5厘米,宽80厘米 。
《绿卞隐居图》元纸墨长140.6厘米,宽42.2厘米,为上海博物馆收藏 。
艺术家的家乡是浙江边山 。也就是赵孟頫的诗里说的“当你该去南方时,你该去楼梯口看边山” 。这座山是化工山,比天还高,山石如玉,山下玲珑,都嵌在空里 。有三个上部岩石,即碧岩、岫岩和云岩 。董其昌曾站在舟山脚下,感叹王蒙“能惟妙惟肖地刻画这座山” 。这幅画描绘了千岩万谷,峰峦逶迤,山势雄伟,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构图复杂 。各种笔法与水墨笔法相互作用,繁而不乱,能表现出宽广空的空间,做到密而不堵 。它成功地展示了南方山林的景深,滋润了美丽的风景 。它是王蒙的精心杰作,风格成熟,被董其昌称为“天下第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