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画赏析 元代山水画( 三 )


元纸本《秋山草堂图》设色,长123.3厘米,宽54.8厘米,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王叔铭的画来自赵的神韵 。.......唐、宋两朝名洪,又从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华美,常出《规范文敏》 。王蒙的画变化无常,构思巧妙,喜欢画无数的山川山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画青苔 。山林里的树木郁郁葱葱,密密麻麻,有种空的感觉 。《秋山草堂图》描绘高山巍峨,树木轻盈 。山下草堂临水,萧瑟堂中幽人自在 。表现了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营造出一种郁郁葱葱、秀美苍劲的境界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孟绢本《夏山藏画》长149厘米,宽63.5厘米 。
这幅画以既深邃又高远的布局手法描绘了深山 。远处的景色是一群陡峭的山峰 。一条细密的瀑布从千川直垂而下,融入山脚下的轻雾,沿着低矮的山峰和幽深的山谷蜿蜒在画面的下方附近 。溪水在碎石中翻滚,仿佛能听到悦耳的回声 。两边岩石堆积,树木葱郁,房屋成荫 。附近树荫遮挡阳光,寒意袭人 。隐士、极有才华的人、仕女、樵夫都在屋内、屋前、溪边、路上品茶、聊天、打水、散步,各做各的事 。整幅画面景物密集,造型严谨,境界深邃开阔,寓意炎夏清凉 。最常用的画家解索皴画山石,笔法稳重,墨色层次丰富,设色清淡,色墨交融,是他年中的代表作之一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孟绢本《夏山藏画》长149厘米,宽63.5厘米 。
《葛之川迁徙图》孟纸本,长139厘米,宽58厘米,彩色,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王蒙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文人在深山中的隐逸生活,这与他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密切相关 。他善于表现江南山川的润泽之感,创造出一种葱郁、秀美、丰润的境界,在元四子中以深邃著称 。王蒙的《葛之川迁徙图》虽未断代,但从风格上看似乎是中期作品 。这幅画以不同寻常的手法描绘了画中的人物、树木和岩石 。它是干巴巴的,精确的,没有什么锋利的,草率的或随意的 。
《武夷方遒图》方圆易从纸本水墨画,纵74.4厘米,横2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方、无角、无方壶、无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等 。贵溪(今江西省)人 。生卒年不详,大约在14世纪左右 。天生喜欢交朋友,有“党外交友”的美誉 。他擅长水墨,师从董巨、米父子,但又能突破规律,有所创造 。大水墨画云山浓墨重彩,丰富多样,别具一格 。我一生游历甚广,经常把真实的风景拍进画中,比如《武夷方遒图》 。此图有奇峰深涧 。是武夷九曲的景象,与通常的云山景象不同 。画中自知:右一为“武夷焦芳” 。
《江雪渔舟图》姚远·梅婷的纸墨笔,竖24.1厘米,横81.8厘米,为北京古代官博馆所收藏 。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4世纪的姚,用文字书写的石延庆 。吴兴(今浙江)人 。擅长山水,学郭的画,用笔炫耀自己的力量 。这张照片展示了冬天的风景 。《远景》以平远式构图,将山川描绘为沉睡,烟霭蒙蒙,雪河空宽阔,天边无边 。不远处,河边的岩石岸边有小屋,枯树丛生混杂,流淌的泉水冰冷刺骨 。河边芦苇枯萎,草叶凋零 。石画法有郭遗风,石上沾有粗刷,少了些尴尬,风格古朴厚重,在信息资源网中营造出一派荒凉寒冷的冬日景色 。故宫唯一的姚真迹,加上其非凡的艺术水平,更是弥足珍贵 。
《江雪渔舟图》姚远·梅婷的纸墨笔,竖24.1厘米,横81.8厘米,为北京古代官博馆所收藏 。
北京古代官博馆收藏万《过关口》绢本墨水笔,长125.4厘米,宽57.2厘米 。
马万,本名文笔,秦淮(今江苏南京)人 。生年不详,活动于元末明初 。擅长画山水,从元代的王蒙和黄,尤其是黄的画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幅白雪皑皑的风景,描绘的是群山被白雪覆盖,崖头隐约点缀着一丛丛矮树,山谷中绿树成荫,水榭掩映 。雾与烟在悬崖缝隙间蔓延,山脚下,昌松依旧苍翠参天,整个画面散发着苍凉苍凉的气息 。这种雪景的画法完全是在黄的《九峰图》的指导下进行的 。画家利用丝绸的白色质感,用淡墨染天空空和水面,用墨水笔轻描淡写地勾勒出景物轮廓,呈现出晶莹剔透的雪景 。
《暮云诗画》万帛书,长95.6厘米,宽56.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
《暮云诗画》描绘了山峦、疏林、幽溪 。远处险峰耸立,山峦起伏 。溪水顺流而下,幽溪板桥平躺 。群山深处,云雾缭绕,村舍掩映 。峰顶淡淡地泛着赭色,就像倒影的颜色 。大自然笼罩在变幻的光和色中,生意盎然 。画上自题:“木云诗(隶书),最正其丑,马万碧七月作” 。第二印“卢春生”和“马万碧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