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效应是指通过小时候的自律、判断、自信的小实验,预测长大后个性的效果 。它告诉我们要善于抵制诱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要期望自制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增强,要有意识地锻炼 。
文章插图
糖果的效果来源于心理学实验的偶然发现 。
1960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设计了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幼儿园进行的一项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 。
文章插图
研究人员找来了几十个孩子,每个人都在一个只有桌椅的小房间里,桌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孩子喜欢的东西——棉花糖、饼干和饼干棒 。研究人员说可以马上吃棉花糖,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还有一个可以让他们拿棉花糖做奖金 。他们也可以按桌子的铃 。研究人员一听到铃就马上回来 。对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很痛苦 。有些孩子为了不去看诱惑的棉花糖,捂着眼睛和后背转动身体,有些孩子踢桌子,拉辫子,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部分孩子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 。“有些孩子不按铃就吃糖 。”也有孩子盯着桌子上的棉花糖,30分钟后按了铃 。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缓了对棉花糖的欲望,研究人员花了15分钟左右才回来获得报酬 。
文章插图
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能“延缓满足”,有人只能投降的心理过程 。然而,米歇尔偶然谈起参加同一实验的三个女儿和幼儿园伙伴的近况,发现这些少年的学习成绩与童年“延缓满足”的能力有某种联系 。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了现在成为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向父母和老师发了问卷,就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进行了提问 。
文章插图
米歇尔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后发现,当时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得分也很低 。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 。等待15分钟后才能吃糖的孩子们在综合SAT(学力倾向测试)中很快取得了比吃糖的孩子们平均高210分的成绩 。他们35岁后继续追踪发现,当年等不及的人成年后体重指数较高,容易出现吸毒问题 。
这种从小自我控制、判断、自信小的实验来预测他长大后个性的效果叫糖果效果 。
以上就是关于《糖果效应是什么?》的答疑相关内容,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的疑惑,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有更多疑问,请移步至百科答疑 。
【糖果效应是什么?】
推荐阅读
- 百合的寓意是什么?
- 男生为何爱“种草莓”? 种草莓是什么意思
- sa/nsa双模5g是什么意思?
- 女孩子拉拉是什么意思?
- 环比与同比的区别是什么?
- 《咏柳》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 音序是什么?
- 支付宝集五福攻略是什么?
- 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
- pr on是什么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