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伤寒 《脉经》杂病

从《脉经》可以推断,汉人写的《伤寒杂病》病例较多,而《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与魏晋时期王叔和对张仲景遗作的整理有关 。王叔和,明溪人,汉末至西晋时期高平人,甘伯宗《名医录》称其“性情恬静,通经通史,方脉穷究,诊切精细,穴学之道”[1];103010Vol 。722、食谱部第三部《太平御览》引用高湛对王叔和的评价:“他天性恬静,善于写作,察其遗风,采用群论,写成10卷《养生 论》,编号《脉经》,36卷,脍炙人口于世”[2] 。根据在《张仲景方论》的经历考证,认为与王是同宗,且与张仲景弟子魏逊交过朋友,应该是见张仲景本人 。程无忌曰:“张仲景之书,千年捉之,用之于世,王叔和之功也”[3] 。徐陵曰:“若无叔,有此书”[4] 。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王叔和的学识和成就 。史书《四库提要辨证》的记载如下[5]: 《脉经》云:《脉经十卷》 。王叔和写的” 。103010云:《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 。103010云:《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另十卷《张仲景伤寒与死论》 。云103010:王叔和《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旧唐书经籍志》,五藏,王叔和脉经,金匮要略方,张仲景王叔和集,金匮韩愈,王叔和集 。王叔和对张仲景书籍的整理,根据唐代以后的其他地方志,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如王叔和的“编”(《新唐书艺文志》)、“编”(《宋史艺文志》)、“述”(《脉诀(一 作“经” )》)或“检”(《伤寒论》) 。明代方友之写《崇文总目》,“是书,仲景之作在建安,汉国号也;是舒赫写的,是金太一点的 。虽然不远,但两朝相隔 。是仲景全书,不是仲景全书,不可能是诚实的”[6] 。清代余《郡斋读书后志》:“后汉张仲景撰16卷《世善堂 藏书目录》.然而到了晋代,《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的六卷本再也看不到了.王叔和受太医之命,带着自己的意图编撰了一部集成书”[7] 。代表清朝陈修园《伤寒论条辨》“你要知道,脉诊、伤寒病例、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文章,都是王叔和加上去的 。王叔和从《尚 论篇》收集的一篇关于痉、湿、脉辨证的论文”[8] 。从以上可以看出,王叔和整理出《卒病伤寒论》1001《卒病论》等多种张仲景著作是真实的,但书中记载的王叔和的书名并不一致 。103010年的“伤寒”王叔和,深谙张仲景之学,从《伤寒论浅注》到《金匮》的精核就可见一斑,得到了皇甫谧的高度评价 。103010的序言中提到:“近代神医王叔和写了第二部仲景文集,非常精当,指物之用”[9] 。宋易等 。在更正《张仲景药方》的序言时也说:“仲景自八百多年前出版以来,只有王叔和能够学会 。这一时期,如葛洪、胡、孙思邈等,都是非人才”[10]11 。这些论点很有说服力 。《金匮要 略方》一书虽有《金匮玉函》010《脉经》《脉经》的内容,但仅取仲景伤寒,明显反映出王叔和纯宗张仲景是仲景伤寒的“嫡系” 。以往中医学者对《伤寒 杂病论》《费用》或仅《宋版》的研究或注释较多,但若能深入分析《针灸甲乙经》第七卷,将对仲景伤寒有全面的认识 。《伤寒论》所编《伤寒》的相关内容,可视为《脉经》内容选论的再编,主要体现在“是否”伤寒的证治、预后判断等方面 。而且没有六经的总结 。所有的文章都编在“可以还是可以”这一条下《黄帝内经》省略了本版《难 经》的六经提纲,如“太阳为病,脉浮,头颈酸而寒”,“阳明为病,胃实” 。可见,王叔和对张仲景作品的收录意图是“为考而考”,讲究的是辨证论治,而不是六根 。经概念和六经辨证 。《脉经》卷七, 论述发汗、 吐、 下等的各种治疗法 适合(可)和禁忌 (不可) 的称为 “可与不可” 形式的 《伤寒论》。“可与不可” 形式的 《伤寒论》 在 《脉经》 和《千金要方》等书中引用, 比 《千金翼方》 《太平圣 惠方》卷八、 卷九的三阴三阳形式的 《伤寒论》 更早 。但是, 宋代以后, 《伤寒论》研究只着力于三阴三阳 篇, 可不可篇几乎无暇顾及了。由此可对以下问题作 进一步思考: 王叔和时有无六经? 为什么至唐代《千 金翼方》中以六经称? 张仲景论伤寒主要是治法的 “可与不可” ? 六经比 “可与不可” 更加重要? 有了六 经证治, 为何 “可与不可” 退居其次? 对照现行《伤寒 论》 , 是否可以说王叔和编次以后的变动亦大? 今本 《伤寒论》 中 “可与不可” 诸篇, 开首有小序 谓: “夫以为疾病至急, 仓卒寻按, 要者难得, 故重集 诸可与不可方治, 比之三阴三阳中, 此易见也” [10]107。按王叔和《脉经》第七卷所录《伤寒论》 之内容, 就 是这种形式, 故亦有疑为后人将王叔和这部分重集 内容, 编入 《伤寒论》 , 附于书后之说 。《脉经》本 “伤寒” 的重大意义, 在于它去古未 远, 后世可执此校正今本《伤寒杂病论》之脱误 。如今本 《伤寒论》 “真武汤” , 《脉经》作 “玄武汤” , 《伤寒论》 中多数 “鞕” 字, 如 “心下痞鞕” “大便鞕” 等, 《脉经》均作 “坚”。前者因《伤寒论》避宋始祖 赵玄朗讳, 后者因避隋文帝杨坚讳, 而《脉经》本保 存了原著文字, 义当为胜 。《脉经》中的“杂病”《脉经》卷八几乎网罗 《金匮要略》各篇全部条 文, 收载 《金匮要略》各篇的理论部分 。《脉经》收载 之外的条文, 常可见于 《外台秘要方》 《千金要方》 等 。即现传 《金匮要略》 的构成可能是以 《脉经》 卷八为基 础框架, 《金匮要略》 是有关杂病的节略本 。《金匮要略》卷上、 卷中的构成和《脉经》卷八 比较, 笔者发现各篇的排列虽有所不同, 但 《脉经》 卷八和今本《金匮要略》酷似 。但与目前《金匮要 略》的篇章内容相对照, 没有首篇, 更加靠近于《伤 寒论》 , 能更加方便看到伤寒杂病的原貌 。目前《金 匮要略》的篇章结构更有体系化, 而 《脉经》 更加朴 实, 相对粗糙 。《脉经》卷九为仲景妇人病内容, 包含《金匮要 略》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 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 不过其记载却比 《金匮要略》 更显详尽 。若将《脉经》卷八、 卷九合看, 则大约相当今本 《金匮要略》中80%的内容 。但与《金匮要略》内容 比较, 《脉经》记载略有不同 。譬如, 《脉经》卷八 开首只提辨尸厥, 并无脏腑经络先后病 。《脉经》中 “五脏积聚” , 《金匮要略》中却为 “五脏风寒积聚 病” , 增添了五脏中风、 中寒 。《金匮要略》中的肝 着、 脾约、 肾著等内容则收入在《脉经》卷六脏腑病 证中, 二者文字多寡几乎一致 。另外, 《金匮要略》 中 的许多方剂, 或有方有证原文在《脉经》中竟无记 载 。如 “血痹虚劳病” 《脉经》仅载方二首, 即黄芪桂 枝五物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其余各方《脉经》均 无所载 。胸痹心痛病《脉经》仅出栝蒌薤白白酒汤 。腹满、 黄疸、 淡饮、 呕吐、 下利等病证《脉经》缺方甚 多 。如此, 《脉经》与《金匮要略》 相较, 很明显是论 多方少, 是否王叔和将方和论进行了分离? 考《旧唐 志》和《新唐志》 , 均录有 “张仲景药方十五卷” , 且 注明王叔和撰, 或许说明当时杂病与方药可能另有 所编 。小结王叔和所著《脉经》十卷, 现存世, 国内外均享 盛誉 。《脉经》 自序言撰著《脉经》的参考依据: “今 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 合为十卷 。百病根 源, 各以类例相从, 声色证候, 靡不该备, 其王阮傅戴 吴葛吕张所传异同, 咸悉载录” [11]15。自序中 “张” , 即 张仲景, 其书有1/3的内容收录了 《伤寒杂病论》 中大 部分文字, 所以今人一般把《脉经》 当作《伤寒杂病 论》现存最早的一种传本 。《脉经》中所收载伤寒和 杂病的各卷内容符合张仲景著作的 “撰次”。有关张 仲景书( 《伤寒论》 《金匮要略》 ) 的成书与《脉经》 卷七、 卷八、 卷九密切关联 。①《脉经》卷七和《宋版伤寒论》 “可与不可” 篇或其他《伤寒论》原文 “可与不可” 篇由同样条文 构成 。现传本 《脉经》卷七只记载了条文的处方名 。②《脉经》卷八由 《金匮要略》卷上、 卷中各篇 的病态(架构)条文和一部分处方条文构成 。《金匮 要略》的《脉经》以外的条文及处方内容多来自于 《外台秘要方》 《千金要方》等条文 。③《脉经》卷九和《金匮要略》卷下妇人病部分 条文相同 。从 《脉经》卷七、 卷八、 卷九记载来看, 其内容 恰好包括仲景伤寒“可与不可” 、杂病、 妇人病三 方面, 此与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所述王洙发 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的结构接近一致: “上则辨伤 寒, 中则论杂病, 下则载其方, 并疗妇人” [12]。即《脉 经》 可能展示了张仲景原书的结构与框架 。提示 《脉 经》应为《伤寒杂病论》 ( 《伤寒》 《金匮要略》 )的 原型之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 从保留《伤寒杂病 论》内容的完整性及准确性而言, 《脉经》的地位极 其重要 。但现存《脉经》 本, 同样是经过北宋林亿等 的校订后本, 史载林亿等 “考以 《素问》 《九墟》 《灵 枢》 《太素》 《难经》 《甲乙》 , 仲景之书并《千金方》 及 《翼说》 ” , “除去重复, 补其脱漏, 其篇第亦颇为 改易, 使以类相从” [11]20。故今本《脉经》 亦非王叔和 原编之旧 。但晋以前古代医籍之有关内容, 却赖《脉 经》略存梗概, 张仲景著作内容亦不例外, 故应当肯 定 《脉经》是现代研究 《伤寒杂病论》 的重要参考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杨文喆 张再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