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起保火

“相火”一词最早出现在《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明 , 相火到位” , 但此后再无阐述 。王冰注:“坚守阵地是使命 , 所以叫‘坚守阵地’ 。”位” , 位也 , 即安于标准并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职能[1] 。注《主若无名 , 十二官危》:“夫若无名 , 民失其位 , 必受委屈” , 从国家大事论人 , 揭示了明君之火 , 守火于地的重要性 。相火理论形成了 。宋金时期 , 关于相火的讨论很多 。陈武宣在《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君火论》中说:“五行各为一 , 火却有二 , 这就是君与君的区别 。五行中火为美 , 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 。指出火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物质 , 须臾不可或缺 。刘和健《保命集》说:“右肾为火 , 行进于三焦 。正因为如此 , 七节旁边有告诫 , 是命运之火 。"李东垣在《脾胃论相火论》中说"肾有两个 , 右肾为命门之火" , 又称"阴火"[2] 。张结古《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 药式》云:“命门为火之源”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相火与右肾、三焦的关系 , 这是明清时期右肾相火学说的开端 。火居右肾 , 是“右肾命门合火”学说的重要理论 。朱丹溪说:“一切会动的东西都是火 。在名上 , 形与气相融 , 与五行相合 , 故称君;以位而言 , 生于虚无 , 守位而命 , 因动而可见 , 故谓之相”[3] 。张景岳《类 经运气篇》说:“生活在烈火之下是原泉的温暖 , 让万物得以生生不息 。因此 , 人也属肾 , 而元存起来了” 。赵先科《相火龙雷论》等清代文章认为相火为水中之火 , 龙雷之火发于肝肾之间 。至此 , 相火学说的基础已经初步形成:相火为肾中元阳之源[4] , 居于右肾 , 为命门 。各家医家的讨论 , 共同构建了相火学说 , 尤其突出了右肾与相火的关系 。但是对于相火的兴衰却没有明确的解释 。清代黄元御以“气机六”为核心思想 , 阐述了人体气机的变化 。对于火 , 手少阳控制其上升 , 脚少阳控制其下降[5] 。相火的其他叫法把相火称为阴火 , 之所以称为阴火 , 是因为相火居于肝肾 , 肝肾为下焦下阴 。火在水中 , 肾为水 , 相火居肾 , 故称水火 。龙之火 , 陈为龙 , 在正东偏南;对雷来说 , 卜卦是正东 , 东、东南对应肝 , 所以“龙雷之火”的名称还是出自肝 。可见各家取名为火 , 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肝肾 。相火的升经是无穷无尽的 , 相火也是周流 。如果一定要一直分下去 , 就要遵循“每天都是水 , 地球60%都是水”的原则 , 以肾为先天基础 , 从肾开始 。火属肾 , 藏于肾中 , 即肾中一点元阳[6] 。圣贤之间的火论 , 多在此 。水生木 , 其实就是肾(水)温气生肝木 。冬天 , 水是关闭西藏的命令 , 开春后 , 它受到暖风的鼓励 。太阳从地面升起 , 生意兴隆 , 水为生木 。水生木 , 风生木;一旦寒冷过去 , 温度就变热 , 木头就变成了火 。火由肾转肝 , 沿肝经上至胸;也下到手 , 沿着同名的手厥阴心包经经过手少阳经 , 所以手厥阴心包经的火也是相火 , 三焦的相火起源捧着它 , 扰着它 , 无非是让心神不安静;如果你不能安静下来 , 你怎么知道?《霍峻铭》强调内心的清静 , 不为外物所扰;“相火到位”强调相火是你的火的主要指挥 , 有助于你的火清静明亮 。最重要的是“把你的火弄清楚” , “把火弄到位”是帮助你的心安静下来;少阳相火的师傅命令越多 , 就越少人打扰你的火 。103010“损害太坏了 , 什么都没有”也是减少干扰的一种方式 。火不扰则静 , 明则清 。对于有生命的人来说 , 控制火是最重要的 。所以《灵 枢 邪客》 《清静经》两部经典 , 有162篇长文 , 都有其中枢神作为五脏六腑的主宰 。在仙道的介绍内 , 丹是以静心为主 , 然后是肾精 。相火落下的东西不落下就不能上升 , 相火也是一样 。手少阳从手走到头 , 到人体顶部 , 遇到百会穴[8]: 《道德经》在手少阳ldq上uo;指天”  ,  “天” 言其高 ,  头是人体最高处 ,  “指天” 即是说少阳相火循三焦经 上升至于巅顶 。相火升极则能完全做到 “相火以位”  ,  而君火得 “明”。“君火以明 ,  相火以位”  ,  一有为 ,  一无为: “君火” 无为 则可御有为 ,  “相火” 有为则可助无为 。君火为本 ,  相火为枝; 君火为体 ,  相火为用 。一火而两名 ,  一气而三经(一气: 火 ,  两 名: 君火、 相火 ,  三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 心经)  ,  六气占三分之一 ,  十二正经占四分之一 ,  皆以君火所在 之心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  ,  都是为了使心中所藏之神能清静 而 “明”。手少阳经气至头之后 ,  交入胆经 。正常的时候 ,  足少阳胆经 接手少阳三焦经之气 ,  顺降而下 ,  相火随之下行 ,  秘于肾中 [9]。相火能降 ,  则在上之胆经无热; 下能入肾 ,  则肾阳有源而无亏虚 之患 。故肾阳本源于循胆经下行的相火 。基于此 ,  《黄帝内经》 言 “肾主骨”  ,  又言 “胆主骨”。“肾主骨” 是说肾在体为骨 ,  肾气足 则能生骨 。“胆主骨” 表达的是肾中生骨之精气来源于胆经中相 火之意 ,  相火化为肾中一点元阳 ,  肾水温煦而不寒 ,  精温自能生 骨 。归根结底 ,  是循胆经而下、 秘藏于肾、 化为肾阳的 “相火” 在 主骨 。有人不知相火周流途径 ,  对此发种种医论 ,  读之煌煌; 对 照相火周流路径考较 ,  则不可细论 。同样是以此为基础 ,  《黄帝 内经》云 “肾为先天之本”  ,  即五脏六腑之强弱决于肾 ,  又说 “凡 此十一藏皆主于胆”。这两个说法本无区别 。说 “肾为先天之 本”  ,  是从肾阳温升可生万物的角度; 说 “凡此十一藏皆取决于 胆”  ,  是说十一藏皆由胆中相火所主 ,  这本就是因为胆中相火下 行秘于右肾 ,  化为肾阳的缘故 。竟有人指 “十一” 为 “土” 字之误 传 ,  认为胆为木 ,  木能克土 ,  所以凡此土藏皆主于胆 ,  真是无稽 之谈 。胆肾关系密切非常的另一个证据是 “髓会悬钟”。肾主骨 生髓 ,  而髓会 “悬钟”  ,  悬钟穴即绝骨穴 [10]。髓本为肾所主 ,  而治 疗髓病的穴位 “髓会” 在胆经 。这也是胆经相火下行于肾 ,  化为 肾气 ,  而后温养骨髓之意 。不仅如此 ,  相火循胆经下行、 秘藏于 肾 ,  即火潜于水 ,  也是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的一个方面 [11]。肾 ,  本 为水脏 ,  相火居之、 心火根之 ,  故称水火之宅 。相火藏于肾 ,  亦是 《黄帝内经》 “肾者主蛰 ,  封藏之本” 之意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 言 “左右者 ,  阴阳之道路也”  ,  左升而右降 ,  故相火循胆经下行 ,  先至右肾 。此即前人认为相火居于右肾的 根源 。而相火秘于肾 ,  即是肾中先天一点元阳; 这一点元阳即是 生命之根、 “人之大宝”  ,  又成了命门学说的根脚所在 [11]。所以 ,  右肾之所以能成为命门 ,  是因为相火下行先至右肾、 居于右肾、 化为肾阳 ,  即元阳的缘故 。相火始、终综上来看 , 胆与肾的关系 ,  真是重要而密不可分 。而相 火是胆肾关系的主体 ,  相火的周流 ,  则是沟通胆肾的关键 。相火秘藏于肾 ,  化而为水 ,  至立春后温风鼓动 ,  又升而化木; 风木升而不已 ,  化手少阳相火 ,  以助君火; 循手少阳经升极 又接入足少阳 ,  循胆经而下 , 降至京门穴——肾之募穴 , 入 肾化水 ,  为肾中元阳 。这样“藏于肾→升于肝→三焦主之→ 降于胆→归于右肾”的路线 ,  就是相火周流全身、影响全身 的路径 。理清了相火周流路径 , 则明白胆肾关系在中医理 论中究竟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更能从一个侧面理解《黄 帝内经》论述的经脉循行及其“如环无端”特点之深刻含 义 。而其中重中之重 ,  即是胆肾关系 。彭子益说: “胆经与 相火关系全身 ,  可谓大矣”。依前所述 ,  也可以说: 胆经、相 火、 肾之间的关系 ,  关乎全身 。相火宜秘于肾 , 所以右手尺 部脉 ,  有的医家认为是肾与膀胱 ,  有的医家认为是三焦、 命 门 [12]  ,  各家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相火秘藏于右肾 。若能明 知相火秘于右肾 ,  则不会被前人的不同论述所迷惑 。相火证治相火以位 ,  失位则病 [13]。相火发病 ,  在左则不升而郁于下 ,  治在于足厥阴肝; 在右则不降而郁于上 ,  治在于足少阳胆 。在 上、 下则虚多实少 。以其周流全身 ,  故为病亦上下左右无所不 及 。其中变化 ,  难以尽说 ,  兹不赘述 。参照相火周流之途 ,  以观前贤之论 ,  孰优孰劣 ,  一目了然 。《黄帝内经》寥寥八字 ,  精辟地道出了君火、 相火的贵贱 ,  不仅 是对相火周流途径的概括 ,  还描述了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二气 的最佳状态 ,  而且相火发病的病因、 治则也可从中导出 。其余之 论 ,  各有其偏 ,  或见其在左 ,  或见其在右 ,  或见其上下 。《简明中医词典》 [14] 释相火: 与君火相对而言 ,  二火相互 配合 ,  以温养脏腑 ,  推动功能活动 ,  一般认为相火的根源发自 命门 ,  而寄于肝胆、 三焦等脏腑内 。较之相火周流之途 ,  似可 商榷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王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