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多款降糖药被用来减肥,降糖药不是减肥神药( 二 )


2016年 , 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和2014年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中的肥胖症药物减重治疗部分提到 , BMI≥30kg/m2或BMI≥27kg/m2合并肥胖相关并发症之一的患者 , 建议在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基础上应用药物减重治疗 。
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的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里也明确提到 , 考虑到种族差异并结合我国人口特点 , 2016年版共识指出 , 建议中国人群中BMI≥28kg/m2且经过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 , 或BMI≥24kg/m2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负重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肥胖相关并发症之一的患者 , 在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基础上推荐应用药物减重治疗 , 本指南建议维持该适应症标准 。
“我国药品法是基于适应症用药 , 如果不在适应症范围内用药 , 就属于超适应症用药 。 在最新的《医师法》里有明确提到 , 医生在超适应症用药时 , 要有特别明确的证据支持用药对患者的获益更大 , 才能够得以应用 。 ”陈伟说 , 目前我国市场仅有一款经国家药监局审批的减肥药品奥利司他 , 而对于不属于此类别的其他药物 , 尚没有特别明确的药物应用临界值 。 如需开具GLP-1受体激动剂的处方药 , 前提必须是针对患有糖尿病的肥胖患者 , 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 , 并符合BMI超过28kg/m2(中国的肥胖标准) 。 因为有大量研究证明 , 患者在应用药物过程中 , 进食量较用药前减少了 , 体重也下降 , 随之对于血糖控制也是极有益处的 。
“所有的减重药物都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 其中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是胃肠道方面 , 恶心、呕吐、腹泻等 。 一般情况下停止用药后症状会缓解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教授李舍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 GLP-1类药物用于减肥治疗在中国属于超适应症、超说明书用药 , 需要专门审批 , 在一定范围内受限制地使用 。 在用药得到体重下降的同时 , 背后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成本和用药负担 , 还有一些潜在未能被研究证实的风险 。 例如对于一部分不适合使用GLP-1的人来说 , 滥用减肥可能会适得其反 , 造成瘦体重(肌肉)流失 , 甚至导致肌少症 。
李舍予表示 , 目前暂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 但在不适合的人身上滥用GLP-1类药物减肥其副作用可能难以预期 , “瘦体重流失可能导致人很容易疲累 , 运动能力下降 , 影响生活质量 , 甚至是正常生活的运行 。 ”
应严格审批流程 , 加强药物监管
“自减肥门诊开放后 , 真正肥胖的人群看诊相对较少 , 轻度肥胖或是正常偏胖的女性看诊更多 , 使用降糖药减肥的也以这一人群为主 。 ”彭永德介绍 , 这类群体过于关注体型、体重 , 但其实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就可以达到正常体重 , 不需要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
彭永德建议 , 临床医生要按照规范开药 , 不恰当的超适应症用药可能需要承担一系列后续责任 。 药店、互联网医疗也要严格审批流程 , 对于处方药要把握好监控、监管力度 , 减少药物滥用 。
“医药企业也应该落实社会责任 , 对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进行追踪、记录 。 ”李舍予表示 , 目前这类药物用作减脂的销售途径尚不规范 , 很多情况是院外用药 , 可能未经医生建议 , 自行通过药房、经销商购买 , 因此可能位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管的盲区 。
北京君都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张文波建议 , 药企及医疗机构都应在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多努力 , 以保障患者用药人身安全 。 例如 , 通过博鳌乐城先行区或其他法律批准的先行先试地区进行临床试验 ,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小规模合法使用 , 通过真实世界证据获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 , 进而帮助监管机构决策药品审评审批 。
“减肥、防治糖尿病的原点是管控自己的生活方式 , 控制能量的摄入 , 加强运动 。 ”彭永德呼吁 , 应努力达成“舌尖上的健康” ,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身材、身体的管理 , 要远胜过药物的治疗 。
【健康时报|多款降糖药被用来减肥,降糖药不是减肥神药】陈伟建议 , “对于一些本身不是很胖 , 又想通过捷径来获得减重的人群 , 建议大家要重点考虑安全性 。 因为只有在重度肥胖的人 , 用规范生活方式减重失败且通过减重的健康获益更大的时候 , 才考虑采用药物治疗 。 对于那些体型微胖且并没有达到严重肥胖的人 , 要想获得长久的健康体重 , 还是要着力从改变生活行为和塑造良好饮食习惯入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