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32岁成名,105岁去世( 二 )


比如 ,
他打翻了墨水瓶 , 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他砸坏了台灯 , 灯不好使了;
他弄坏了门轴 , 门关不上了 。
而杨绛总是回复他:“不要紧 。 ”
“不要紧 , 我会洗 。 ”
“不要紧 , 我会修 。 ”
钱锺书对杨绛的话深信不疑 。
杨绛回家后 ,
果然把钱锺书干的“坏事”都处理妥了 。

▲我们仨 。 ?
她总是尽心把爱人照顾得很好 。
抗日战争期间 ,
钱锺书写《围城》时 ,
为了省俭 , 她辞掉女佣 ,
自己做起了“灶下婢” 。
此前 , 她可是宽裕家庭里的大小姐 。
后来 , 有人问她 ,
作为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 ,
结婚后却需要对公婆行叩拜之礼 ,
学做“媳妇” ,
在家里做“不花钱的老妈子” ,
她自己怎么看待这种转换?
杨绛说 ,
抗战那会儿 , 生活艰难 ,
从大小姐到老妈子 ,
是角色的变化而已 ,
很自然 , 并不感觉委屈:
“因为爱 , 出于对丈夫的爱 。 ”
“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 ,
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 ,
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 。
这种爱不是盲目的 ,
是理解 , 理解愈深 , 感情愈好 。
相互理解 , 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 ”
钱锺书的“示弱” ,
并非依赖 , 而是信任;
杨绛的“包办” ,
并非牺牲 , 也是信任 。
两位志同道合的学者的结合 ,
是互相成就 。

▲1950年 , 摄于清华大学 。
杨绛比钱锺书成名要早 ,
1943年 , 她的话剧处女作《称心如意》公演 ,
一举成名 。
那些年 , 在文化圈里 ,
人们都称钱锺书为“杨绛的丈夫” 。
但是 , 杨绛认为 ,
自己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 ,
在价值上 ,
是断不能够与《围城》相比的 。
出于对钱锺书才华和志向的了解 ,
杨绛打从心底支持他做学问 。
而杨绛的付出 ,
钱锺书也看在眼里 。
知她爱面子 , 他会陪着一起去菜市场买菜;
怕她太劳累 ,
自己学着洗衣服 , 尽管帮了倒忙;
在研究和翻译工作上 , 一起讨论 , 互相鼓励……

▲1983年 , 杨绛与钱锺书在家中 。
华裔文学理论家夏志清
曾评论钱锺书和杨绛的爱情:
“整个20世纪 ,
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 ,
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 。 ”
他们的感情 ,
是一种以知心朋友为基础的真挚爱情 。
杨绛对“爱”的认识和信念感 ,
让她始终倍感幸福 。
“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 ,
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 ,
我一生是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 ”
031939年 ,
在清华任职还不满一年的钱锺书
某天忽然收到父亲来信 ,
叫他到蓝田去当英文系主任 ,
方便侍奉父亲 。
钱锺书及其家人 , 认为都该去;
而杨绛则持反对意见 。
为此 , 她急冲冲地告诉自己的父亲 ,
指望听父亲的意见 。
然而 , 父亲听完却
一脸淡漠 , 一言不发 。
父亲的沉默忽然让杨绛陷入了思考 。
“我想 , 一个人的出处去就 ,
是一辈子的大事 , 当由自己抉择 ,
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 , 不该干预;
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 。 ”

▲杨绛和钱锺书 。
就这样 , 杨绛想通了 ,
决定尊重丈夫的个人选择 , 不再勉强他 。
而后来 ,
在关于个人选择与命运洪流的问题上 ,
杨绛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1945年 , 抗日战争胜利后 ,
国民党政府高官曾许钱锺书
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 ,
钱锺书却一口回绝 。
杨绛认为 , 这是一份理想的差事 ,
为何拒绝呢?
钱锺书解释道:“那是胡萝卜 。 ”
杨绛理解了 ,
他不肯受“胡萝卜”的引诱 ,
也不肯受“大棒”的驱使 。
而后 , 解放战争爆发 ,
不少人惶惶不安 ,
劝他们离开祖国 ,
并为他们铺好路 。
而钱锺书夫妇再三思考 ,
始终认为 ,
人最终还是要跟自己的祖国人民共命运的 。

▲1948年 , 摄于上海 。
1949年8月 ,
钱锺书一家登上火车 ,
回到了母校清华 ,
开始在新中国工作 。
“料想安安分分 , 坐坐冷板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