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孙武兵法?孙子兵法是孙武什么时候写的( 四 )


吴军该怎么办?
【孙子兵法和孙武兵法?孙子兵法是孙武什么时候写的】吴军自楚境东北部突入楚国后,依托大洪山沿汉水与楚军对峙,之前讲过吴军的右翼是有保障的,左翼的敌情威胁稍微大一点 。但是在这个阵型面前楚军是不敢以别军过汉水威胁吴军左翼的 。道理非常简单,楚军对吴军左翼进行迂回,出动部队数量不足则没有作用,出动主力又担心正面扛不住 。在吴军战斗力强于楚军的情况下,这样分兵风险很大 。前几年吴军对楚军的攻势作战中,楚军已经消耗了相当数量的精锐部队,现在与几年前相比部队的战斗力是下降的,在这种情况下把部队集中使用保持兵力上的优势来抵消战斗力的弱势是明智的选择 。
因此,吴军必须分析楚军的心理,既惧怕吴军的战斗力因而集中使用部队,又不甘于吴军在本国内肆虐,以此来找出一个方法让楚军全军出击 。到底吴军能想出什么办法?本来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这些都应该是疑案,但是幸而孙武给我们留下了《孙子》这本书,从他论述的军事思想中,我们可以拨云见雾,来解读此时吴军的用兵策略 。孙子在他的兵法里是这么说的:“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孙子势篇》)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这句话的完美注释 。
我们来看,孙武是怎么做的 。左传称:“(吴军)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 。”很明显,吴军进行了一个东偏南的战场移动 。而这一战场移动就是孙武出的招 。
这样移动的后果就是吴军主力和原先依托的支撑点大洪山、唐国、冥厄三关越来越远 。原本吴军的左翼敌情威胁大,现在吴军的右翼敌情威胁大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移动军队,会与自己的退路冥厄三关方向之间出现一个很大的空隙 。如果楚军在这个方向插入,存在切断吴军退路,并将吴军压迫在汉水、江水、清发水区域聚歼的可能性 。简单的说,这样移动,战场态势会对吴军不利,吴军出现右翼暴露,后路被断的危险 。
之前吴军在汉津一线左翼也是有敌情威胁,如前文所述,楚军不敢冒那样风险 。为什么换成了右翼,反而我说吴军有后路被断的危险呢?道理也是很简单 。吴军在汉津时,楚军从其右翼渡过汉水是不能直接威胁吴军后路的,吴军感觉退路有被断的风险,只要向冥厄三关后撤即可 。而且楚军到底用多少兵力去渡过汉水呢?兵力少了,不足以对吴军产生威胁;主力渡江,又怕吴军反渡江,自己正面顶不住 。
但是当吴军沿汉水向南后,楚军从其左翼渡过汉水,能够直接切断吴军与冥厄三关、唐国方向的联系 。吴军往小别移动,离郢都越来越远,其对楚军的正面威胁就减弱,而且吴军的正面就变成了云梦泽 。楚军就不必考虑正面防御的问题,就有能力在正面留下少量部队在汉水以西,主力过汉水压迫吴军 。再一个,如前所述,如果成功把吴军压迫在小别区域,吴军南有江水,西有汉水,北有楚军,很可能全军覆没 。
通过制造自己的破绽来引诱敌人,这就是所谓的“形之,敌必从之” 。孙武在《孙子计篇》里面也讲过,利而诱之 。
我们后世的研究者对柏举之战的战役过程都是一句话:吴军后退诱敌,进而在柏举大破楚军 。这么说是因为搞不清吴军行动的战术意义,只能笼统的说成“后退诱敌” 。
吴军后退诱敌,使楚军脱离汉水防线追击,以此来跟楚军决战 。光退却诱敌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机动中创造出有利于吴军的战场态势 。所以,怎么退就成了关键 。按常规战法,现在楚军渡河的作战意图是很明显的,直插吴军后方,那么为了确保自己战线的稳定性自然应该向东北向的三关方向撤退,在确保自己后方安全的同时引诱楚军 。这种退却中,吴军是在缩短自己的补给线,填补了原先存在的战场空隙 。这样的常规作战方法无法完全调动楚军,楚军跟着进击那是可能极大的,但这么多年来吴楚之间交锋,楚军败多胜少,其单兵及军阵的战斗力均不及吴军 。
虽然此时楚军至少有十万之众,但在吴军战线回收无机可趁的情况下,楚军未必会大举压上,因为楚军没有看到有利战机,他凭什么出击呢?楚军完全可以在后尾随,步步为营,吴军也就不能得到与敌决战的机会,事实上很可能出现只是换条战线两军继续对峙的情况 。这样一来,面对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十万楚军,吴军还是要面临在汉水对峙一样的情况,无论吴军是想主力决战还是设伏要击,都缺乏让楚军进入预想的有利条件 。楚军可能大举进攻也可能尾随继续相持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吴军能够承受的,时间拖的越久楚国集结的兵力就会越多,战场态势就会对吴军越不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