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凌烟阁 李世民的功臣排名( 二 )


房玄龄负不世之才 , 恰似蕴藏在朴石间的美玉 , 非大智大慧无法辨识 。李世民却能慧眼纳贤 , 委以重任 , 君臣皆有识人之明 , 仅一面就能读懂彼此 , 知己之说绝非虚谈 。
李世民每平定一处 , 有功之人无不争求珍宝 , 贪图一时荣华 。房玄龄却踽踽独行 , 深入闾巷村落 , 结交当地文士豪杰 。早年 , 他以隋帝失德便预言新生王朝将迅速灭亡 , 便深谙“人和”之道 , 此时他四方游走 , 更是为义军求贤入幕 , 真正为李家匡时济世的大业默默付出 。初唐位至卿相的几位忠臣良将 , 如倜傥有智谋的张亮、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的李大亮 , 多受房玄龄引荐之益 。而就在十三年底 , 李渊成功平定长安 , 李世民再得奇人杜如晦 , 同样归功于房玄龄的规劝 , 方可留在幕府 , 成为房玄龄最有默契的搭档、李世民治下最具决断力的谋臣 。
国士双璧
杜如晦与房玄龄身世相似 , 生于官宦世家 , 自幼聪颖过人 , 善谈文史 。大业年间 , 杜如晦凭其才识获朝廷征选 。那位盛赞玄龄的高孝基遇到如晦 , 同样流露出惜才的美意 。他私下叮咛杜如晦:“公有应变之才 , 当为栋梁之用 , 希望你能够坚守这份美德 。委屈你暂作小吏 , 多做历练 , 只是俸禄少些 。”然杜如晦并不领受伯乐苦心 , 不久便弃官还家 。或许在他心中 , 隋朝亦非栖身良木 , 与其为一个即将覆灭的王朝陪葬 , 不如静候有德明君 , 再展一身抱负 。
不知杜如晦游历京师 , 是否有缘得见审视隋都局势的房玄龄?更不知 , 杜如晦追随李世民 , 是否源于房玄龄的结交和引荐?然而文人相轻亦相亲 , 房、杜二人在同一个军营共事 , 定有相识、相知的缘分 , 敬重彼此的才学与胸怀 。
及李渊立唐 , 李世民以“秦王”之名四处征战 , 麾下更是俊才云集 。太子李建成见之生妒 , 唯恐秦王危及自身地位 , 向高祖李渊提议 , 外迁秦王府的官员 。杜如晦正是其中之一 。秦王不忍几度共赴沙场、出生入死的知己 , 因为一人私心而被无辜调离;然而君命难违 , 一时竟无两全之策 。时任秦王府记室的房玄龄不待秦王忧思 , 上前劝导:“虽然府中很多幕僚被迫迁往外地 , 唯杜如晦聪慧过人 , 洞察事理 , 有王佐之才 。若您作为藩王 , 他是无用之人;若您有心经营四方 , 非此人不能助您 。”秦王豁然醒悟:“若非你指点 , 我几乎要失去这个人才了!”
秦王向高祖再三请命 , 坚持留下如晦 。自此 , 房、杜二人戮力同心 , 用智谋与才华掌管军谋大事 , 为玄甲军加持一份隐形的力量 。房玄龄书写军书奏章 , 往往驻马立成 , 辞约义丰 。就连高祖也对他的文笔大加叹赏:“此人深谙机宜 , 足能委以重任 。每当他替秦王禀报事务 , 即使在千里之外 , 也仿佛面对面说话一样清晰易懂 。”而杜如晦 , 从秦王征讨薛举始 , 至破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 , 他都作为参赞军事随军南征北战 。他亦为秦王运筹帷幄 , 剖断如流 , 深为时人敬服 。
至武德四年 , 秦王设文学馆 , 以杜如晦、房玄龄为首 , 甄选朝中十八位学士朝夕议政论典 , 儒雅之风 , 旷古稀有 。秦王又命画师阎立本为十八人画像 , 褚亮题赞 。历史的风尘掩没了太多过往的记忆 , 画像与题赞大多无据可考 , 幸而杜如晦之赞留在《旧唐书》中 , 可令后人遥想先人的万古风烈 。辞曰:“建平文雅 , 休有烈光 。怀中履义 , 身立名扬 。”
武德初 , 大江南北尽归李唐 , 宇内重现隋朝统一盛世 。而在萧墙之内 , 一场夺嫡之战再次悄然发生 。历史惊人的相似 , 却又咏叹著别样的回声 。晋王杨广有心谋篡 , 隋太子横遭易储之祸;到了初唐 , 却是太子畏惧秦王之功 , 几次三番欲置亲兄弟于死地 。晋王纵赢得帝位 , 却随着国祚的衰败英年早逝;而大唐开国便同样面临继承者的抉择 , 初唐君臣的一思一念 , 无不牵动历史的走向和国运的兴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