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凌烟阁 李世民的功臣排名

大业十三年五月 , 一年光景走到荼蘼开尽、花期将残的春夏之交 , 一场战事的谋划更加速了历史改朝换代的进程 。这就是唐国公李渊与其子女、谋臣策划的晋阳起兵 。其次子 , 敦煌郡公李世民 , 背负着相士神秘预言 , 带领将士西入长安 , 从此踏上浴血沙场、定国安邦的征程 。
三军齐发 , 一路烽烟一路凯歌 。西进途中 , 大将李世民的英主之姿初露峥嵘 。每当遭遇困境 , 他都以独到的军事眼光判断情势 , 力排众议屡献奇策 。八月 , 李渊大军成功渡过黄河 , 驻扎于朝邑的长春宫 , 以图京城 。此地临黄、洛、渭三河 , 繁花锦绣 , 四时如春 , 李世民却不辞辛劳 , 巡行于渭河北面 。
出人意料的 , 一位年届中年的马上书生拜谒军营 。他自称房玄龄 , 一身风尘落拓 , 却精华难掩 , 才情流转 。李世民一见如故 , 即刻拜为记事参军 , 执掌军中文书工作 。这位房姓书生自此感知遇之恩 , 引世民为知己 , 竭尽心力 , 知无不为 。
清白家风
房玄龄一介书生 , 本可经由科举求取富贵 , 何以投笔从戎 , 选择一条生死未卜的反隋之路?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房玄龄出身名家士族 , 祖上大多为官从政 , 父亲房彦谦更是耿直清正、饱览经籍的地方官 。史载他离职高就时 , 当地百姓拦路挽留 , 为其立碑颂德 。他所得俸禄 , 大多周济同侪亲友 , 以至家无余财 , 然而他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 , 是永远被青史铭记的一句名言:“人皆因禄富 , 我独以官贫 , 所遗子孙 , 在于清白耳 。”
房彦谦言传身教的“清白” , 在于廉洁 , 在于文采 , 更在于仁爱 。房玄龄在清白家教的氛围中成长 , 颇承父志 , 小小年纪便具非凡之姿 , 能发惊世之语 。开皇中 , 他随父入京 , 正值隋朝宁宴之盛 , 国人无不言国运绵长 。这位少年才子并没有迷失于浮华的京城 , 反而一针见血 , 直指隋朝的致命弱点 。他私语父亲:“隋帝是无德之君 , 只是欺骗百姓 , 而且不为后代打算 。嫡庶相争 , 无法保全家国 。虽然现在国势清平 , 但它的灭亡可翘首而待 。”
十八岁时 , 房玄龄凭自身才学高中进士 , 入朝为官 。素以“知人”闻名的吏部侍郎高孝基观其形貌 , 不仅赞叹:“我阅人无数 , 却从没见过这样的少年 。他将来必成大器 , 只可惜我不能目睹他叱咤风云的时刻!”
后来 , 房父病笃 , 缠绵病榻百余日 , 房玄龄更是衣不解带地服侍汤药 。父亲去世后 , 他继承父亲对祖母的孝行 , 绝食五日 , 寄托哀思 。时值大业末年 , 隋朝一如房玄龄幼年的断言 , 不可遏止地江河日下 。各地群雄竞起 , 希冀秉承天命 , 代隋而立;而天下万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 更祈盼一位真主肃清宇内 。每一代房家人皆有仁人之志 , 房玄龄亦欲以己之力拯救苍生 。他知隋朝终不可留 , 他也需要择一位明君 , 追随他开创一个承平治世 。故而 , 渭河北岸 , 才有了那一番君臣遇合 。
选贤举能

李世民的凌烟阁 李世民的功臣排名

文章插图
大业十三年后 , 李世民帐下多了一个青衿谋士的身影 。他时而伏案奋笔 , 时而负手沉吟 , 时而与主将经天纬地 , 道出一番克敌之策 。勒石记功 , 以一当十 , 是武将的无限风光 。房玄龄穿梭于刀光剑影中 , 仿佛幕后的无名英雄 , 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 。
或许是他太过低调 , 玄武门事件之后 , 李世民论功行赏 , 以房玄龄等五人功劳第一 , 竟招致其他功臣的不服 。淮安王李神通进言:“我从义兵兴起追随至今 , 房玄龄这等刀笔小吏 , 却功居第一 , 我私下实在不服 。”李世民坦言:“义旗初举时 , 人各有私心 。房玄龄等人有运筹帷幄、定社稷之功 , 好比汉之萧何 , 虽无马上军功 , 但他的谋略可助大军决胜千里 , 故而功在第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