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职教风口下,优路教育的“产教融合”思路是否可行?( 二 )


获取生源的渠道对职教机构同样尤为重要 。 某种程度上来讲 , 生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教育机构的营收规模 。

虽然在线教育已经成为获取生源的重要渠道 , 但线下渠道一直在生源获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 当众多K12在线教培机构纷纷掉头转向职业教育时 , 也将大幅压缩赛道内原有的线上存量红利 。 基于这一背景 , 对于职业教育机构而言 , 以线下市场作为突破口将更具机会 。
比如以在线教育形式为主的粉笔科技 , 近年来持续朝向线下渠道发力 。 据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 , 粉笔线下业务已覆盖全国260多个城市 , 线下付费人次累计超170万 。 数据增长的背后 , 本质上也印证了线下渠道在生源获取上的影响力 。
而在师资方面的角逐 , 则更为明显 。 与K12教培赛道相同 , 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优质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 。
师资力量决定了教育品牌能否吸引学员的关键因素 , 因此也是上述几项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 “优质师资短缺是困扰职业教育的最大难题之一 。 ”斯尔教育CEO郭劲男在接受36氪采访时曾这样描述 。 如何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 , 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家教培企业的角力点 。
以优路教育为例 , 据公开资料显示 , 目前其已在全国设立了36所教学产品研发基地 , 拥有约2000余人组成的教研团队 , 处于现阶段国内职业教育赛道的领先水平 。 而基本上 , 庞大的教师团队已经成为中公教育、优路教育等头部职教企业的标配 。
综合来看 , 目前 , 职业教育的各路参赛者正围绕上述维度展开布局 。 可以明确的是 , 职业教育市场已形成多方竞争的格局 。 不过 , 就现阶段而言 , 市场呈现的是健康的良性竞争秩序 。 本质上来讲 , 不仅能促进行业整体的稳步发展 , 同时也将间接让更多用户能够从中获益 。
产教融合的趋势展望
政策红利虽能带来一定的指向性 , 但职业教育市场兴起的底层逻辑 , 源于供需市场的极度不平衡 。
《腾讯在线职业教育白皮书》指出 , “中国人才供给侧一直存在分布结构错位的矛盾 , 即低学历人员缺乏技能 , 而高学历人员则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具体需求” 。
伴随国内产业结构的更新与升级 , 如新工业、信息技术等新一代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并产生大量的优质职业人才需求空洞 。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总人口仅为26% ,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亟需改进的缺口 。
尤其是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减少了4524万人 , 占比由70.14%下降到了63.35% 。 人力市场红利开始由“人口”向“人才”转向 , 这也进一步扩大了职业人才的需求 。
在这种供需双方难以达成匹配的矛盾下 ,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 , 成为目前职教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 而产教融合或许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方法论 。

事实上 , 相关政策早有出台 。 自2014年起 , 国务院、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措施 , 旨在实现以产教融合、互联网+等多种理念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 。
其中 , 产教融合被认为是最有助于改进现有供需错位的理念方向 , 这就需要教培机构与各类院校形成紧密合作 。
目前与职教培训机构形成合作的主要以包括中职、高职及职业大学的公办院校为主 。 对于刚经历了教培转型的众多企业而言 , 与公办院校合作共建 , 不仅顺应了政策红利 , 也能减低重新转型职业教育赛道将面临的风险 。
在这个过程中 , 也诞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机构 。
以综合性职业培训机构优路教育为例 , 目前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的表现 , 算得上在业内具有一定的模范作用 。 优路教育从面向行业、面向企业的两个角度出发 , 探索优质技术人才培养的那条产教融合之路 。
行业方面 , 自2018年起 , 优路教育通过冠名“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的形式 , 为推动校企人才深度合作 , 起到促进作用 。
具体到企业合作上 , 今年2月份 , 安徽卫视《技能安徽》栏目授予优路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点”的荣誉 , 表彰优路教育在安徽职业教育领域作出的成绩;4月7日 , 优路教育与广东劳动学会达成战略合作 , 双方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多个项目上开展合作 , 助力技能型人才培养 。
除此之外 , 优路教育也从技术手段入手 , 研发独有移动APP、3D仿真平台及OMO智能系统 , 以此辅助学员 , 提升学习效率 , 为培养优质技术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