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陆羽问茶,留得青山只种茶

大型新编越剧《陆羽问茶》的剧本从《陆羽泉》到《茶圣陆羽》再到《陆羽问茶》,历时八年,修改八稿,终于在2012年7月17日走进了余杭小百花越剧团的排练厅 。
面对以全国著名导演杨小青为核心的二度创作班子及全团演职员,我作了如下的编剧阐述,即回答为什么要写《陆羽问茶》这个戏?这个戏的创作追求是什么?
2004年,我写了《陆》剧初稿,当时的创作动因主要有三:
一是陆羽这个对茶文化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很值得一写 。他不仅是撰写世界第一部茶百科全书《茶经》的文化名人,是“茶兴于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华茶文化的一个高度和深度;他又是身世坎坷、充满传奇、性格独特的奇人(他是个被抛弃的孤儿,做过小沙弥,兼做僮役 。13岁逃离寺院,流浪街头,曾在杂耍的戏班演过小丑 。他在寺院长大,却不是和尚;有过爱情,但终身未娶;自称丑陋、结巴,爱和人争辩;性情中人,讲义气,多诙谐;性急主观,很讲诚信;生性淡泊,不羡名利,唯一的乐趣是烹煮香茗与朋友同享);他还是戏曲舞台的新人,至今没有任何剧目塑造过陆羽的艺术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陆羽问茶、撰写茶经的曲折人生的描述,以及对他的爱情、师徒之情及那种“相依相恋、相守相望、不离不弃、牵手一生”的茶情的刻画,推出一个“淡泊名利、寄情山水、不怕艰险、潜心问茶”平凡而又非凡的茶人形象,对今天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立志创业会有一定启迪 。从这点来说,这也是一部励志剧 。
二是推出余杭文化新名片的需要 。余杭已连续举办多届中国茶圣节 。径山乃陆羽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 。禅茶文化和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已并列成为余杭优秀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推出具有余杭浓厚人文气息的陆羽形象已充满期待 。
【越剧陆羽问茶,留得青山只种茶】三是茶文化值得弘扬 。茶是全球公认的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一种天然、营养、保健饮料 。早在2005年,杭州被八个“国”字号茶业机构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杭为茶都,茶为国饮”的气韵在西子湖畔风生水起 。余杭径山万寿禅寺的径山茶宴已被国务院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径山名茶名扬海内外 。弘扬茶文化至少有这样四个意义:一杯茶传递一份健康,一杯茶怡养一份心气,一杯茶倡导一份和谐,一杯茶促进经济发展 。唐代医学家陈藏器称“茶为万病之药”;当代茶界院士陈宗懋教授说:喝茶一分钟可以解渴,喝茶一小时可以休闲,喝茶一个月可以健康,喝茶一辈子可以长寿 。古代,民以茶持家,儒以茶举廉,道以茶修身,佛以茶养性 。在迫切需要治疗浮躁、克服功利、遏制焦虑的今天,更要提倡“一个人喝茶和气,一家人喝茶和睦,一个社会喝茶和谐,一个世界喝茶和平”的茶道茶理 。今年三月,杭州市政府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自2012年开始,把每年的谷雨节气定为“全民饮茶日”,动员全民知茶、爱茶、饮茶、用茶,使茶拥有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
基于以上的感受和思考,我盯上了“陆羽问茶”这个题材,一盯就是八年,直到《陆羽问茶》八度打磨后走进排练厅 。
若论《陆羽问茶》的创作追求,首先是要努力塑造好陆羽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形象 。对许多茶人而言,陆羽始终是一个既敬畏又不可参透的谜 。陆羽的灵魂一方面是难以进入的,另一方面又是与我们十分相通的 。他一方面被生活热爱着,并热爱着生活,另一方面又被生活和社会折磨着 。他具有卓尔不群的气质,他对自然、对人生、对宗教、对社会的行为态度,涵盖了以往所有时代的茶人们的心路历程 。在创作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细节展现陆羽“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的人生态度,凸显陆羽“不羡黄金缶,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的人格魅力和“留得青山只种茶”、“《茶经》就是我的魂”的精神境界,努力为观众托起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茶圣形象 。
其次,该剧应该像一杯茶,既高雅,又通俗,雅俗共赏 。既接“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人大气,又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间地气,能给观众带来开开窍、开开眼、开开心的审美享受 。看《陆羽问茶》,就是品茶,就是品陆羽 。淡雅中含有些许苦涩,应是该剧的艺术风格 。
其三,茶之绿,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茶之苦,是茶的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 。如果这是观众观剧后得到的启迪,那正是《陆羽问茶》的内涵所在,也是我殷切的期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