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万亩高山茶叶观光园区 做大做强海马宫茶业

正在茶山上查看茶叶长势的贵州大定府茶叶开发公司董事长王淑俊,留着一头长发的他看上去更象一个从事艺术的人 。出生于羊场镇陇公村的王淑俊毕业于郑州黄河音乐学院作曲系歌曲创作专业,毕业后在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地区呼中区文化局工作,后来又先后应聘到江苏金马燃料化工集团暨中国民俗文化村——马庄村任宣教部主任,中国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任文艺编导兼主持人 。其间,他有了自己的音乐代表作品《和平世界》、《马庄在前进》等 。
2002年,王淑俊在贵阳创办了绿地王园林艺术中心和圣丰园书画馆 。2009年,王淑俊回大方投标供苗时,经朋友介绍,发现海马宫的茶叶品质很好,是个发展茶叶产业的好地方,于是他“移情别恋”,打上了海马宫茶叶的主意 。他说:“海马宫茶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是里面的文化情结吸引了我 。”
2010年,王淑俊成立了贵州大定府茶叶开发公司,并注册了“彝家女贡茶”和“慕俄格古茶”商标 。目前,公司已投入500多万元,租赁当地村民的土地建成200多亩茶叶示范种植基地和150多亩育苗基地,同时,投资500多万元用于厂房、办公楼、电力设施、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条茶叶加工生产线已投入生产 。
为带动村民规范化种植,公司成立了“大方县玉茗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不但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耕作方式,而且充分利用土地的生产价值,帮助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文章 。同时,公司还在茶叶基地里套种中药材,种植航天丹参和板蓝根,缓解资金投入压力,从而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 。
据王淑俊介绍,村民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还可以在公司的基地里打工,每天领取50多元的工资 。同时,公司无偿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有机肥,每年春秋两季按市场价向村民收购茶青,就地进行机械化加工,对成品进行精包装上市 。这一做法,使村民的土地从亩产几百元上升到几千元,村民的种茶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腰包也一天天鼓了起来,年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
为走好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示范户、示范户带农户的路子,竹园乡还组织海马宫、尖山两村的100余名茶农到遵义湄潭参观考察茶叶产业,并邀请省、市、县专家多次进行实地指导 。竹园乡乡长王华介绍,通过亲身感受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真正实惠,茶农们增强了种茶致富的信心 。
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转变了 。正在茶山上采摘茶叶的村民张燕说:“过去我们也种茶,但是没有经验又没有技术,只能是小打小闹,现在有人指导我们种植,又有公司收购,做起来就放得开手脚了 。”
对于以后的打算,王淑俊说,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海马宫茶叶产业,除建设茶园1万亩外,对现有2000亩茶园进行改造,建设茶叶加工厂、茶叶和茶苗示范基地、茶文化观光旅游设施、茶庄、茶浴中心、农家乐等配套设施,把海马宫打造成万亩高山茶叶生态观光园区,做好茶这篇文章 。
海马宫地处乌蒙山腹地,三面环山,一面呈阶梯状通向河谷,海拔1500米左右,云雾缭绕,溪水纵横,年均气温13℃左右,无霜期260天,年降雨量1000至1200毫米,月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形成了小区独特的气候条件 。加上这里的土质为豆瓣砂夹黄土的富硒土壤,水质清爽,土质疏松,钾元素含量丰富,最适于茶树生长,因而造就了海马宫独特的茶叶品质,香高味醇,回味甘甜 。
据了解,海马宫茶起源于明代,当时的彝族女政治家、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曾在这里修养,喜欢饮用海马宫茶,并以海马宫茶上贡,明太祖朱元璋品后甚喜,遂赐名为“彝家女贡茶” 。后来,奢香夫人修建了九驿官道,海马宫茶便源源不断流入京城 。海马宫茶作为贡品,载入《中国茶经》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
“茶叶之佳以海马宫为最,果瓦次之,初泡时其味尚涩,迨泡经两三次其味转香,故远近争购啧啧不置 。”(1925年《大定县志》)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贵州大定府有位姓简名贵朝的人,在山东文登县任知县时,对茶叶颇感兴趣,感到饮茶能提神,解除疲劳,当他回乡葬父时,带茶籽回大定(即今大方县)海马宫定居种植,加工成茶,饮之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甜,汤色似竹绿,命名“竹叶青” 。送大定府鉴尝,深得官府好评,后逐一上送,直至朝廷,岁岁作为贡品 。可见,海马宫茶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列为贡品,誉满全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