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李飞鸿,名副其实茶博士 大陆打开名气

嘉义台商李飞鸿
精致的茶馆 , 自制的茶板、木桌 , 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茶壶 , 古香古色地 “川流不息” , 当这一切巧妙而细腻地搭配在一起时 , 路过 “绿嘉园”的品茗者不禁驻足观赏 。“品茶当品人生 , 一泡真正的好茶须得茶好、水好、壶好 , 还有技术好 , 更重要的是还要一个好心情 。”研究茶艺20多年的老板李飞鸿说 。
从白手起家到千万富翁再到一贫如洗 , 从台湾带着8000多元人民币来到厦门 , 风餐露宿 , 再到现在拥有一家酒楼、一家古玩店、一家茶庄和几百亩茶山 。人生四十载 , 几次浮浮沉沉、大起大落 , 让这位来自台湾阿里山的茶艺师多了与众不同的经历、多了几分历练、多了几分成熟 。
被“逼”学茶艺 卖茶壶成富翁
李飞鸿在家里排行老幺 , 上头有三位姐姐 。作为最小的儿子 , 李飞鸿并没有受到特别的优待 。小时候 , 唐诗背不下来 , 还要被姐姐打手心 。16岁那年 , 李飞鸿到“建教班”念高一 , 为了让儿子有一技之长 , 母亲便将李飞鸿送到堂叔那里学茶艺 。误打误撞 , 李飞鸿开始接触茶道、学习茶艺 。
从小在外面闯荡 , 养成了李飞鸿十分独立的性格 。22岁那年 , 在台湾服完兵役 , 怀着一颗好奇、想见见世面的心 , 李飞鸿只身一人来到大陆 。据李飞鸿介绍 , 上世纪90年代 , 在台湾 , 全民疯狂收藏、购买紫砂壶 , 一把在江苏宜兴成本3—5元的紫砂壶 , 运到台湾 , 可以卖300—3000元不等 。“那个时候 , 我就跟朋友在宜兴弄了个车间 , 总共有20多个工人 , 开始设计、生产紫砂壶 。”李飞鸿说 。
这样的好光景大概维持了3年 , 也成就了李飞鸿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如此低的成本 , 紫砂壶的设计、做工都存在不少问题 , 市面上也充斥着各种赝品 。终于 , 1995年的一天 , 茶壶生意在一夕之间崩盘了 , 李飞鸿囤积了上万个紫砂壶卖不掉 , 200多万资金都收不回来了 。李飞鸿又回到了一贫如洗 。
以茶谋生 再次回到原点
茶壶市场崩盘 , 李飞鸿只得从头再来 ,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学过的茶艺 , 在考察了台湾茶市场后 , 李飞鸿向姐姐借了10万 , 在台湾开了两个茶庄 。
这段时间里 , 李飞鸿开始研究茶道、茶趣 , 并自己创新泡茶的方式 。而在这段时间里 , 李飞鸿也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他的前妻 。
“就好像冥冥之中有注定 , 我们在静乐吧里认识了 , 彼此都有好感 。”他用一场隆重的婚礼迎娶了自己的妻子 。相濡以沫7年 , 李飞鸿同时又做了KTV、美容店、服装店、当铺等10多种行业的生意 , 再次回到千万富翁的行列 。
“有一天 , 我一个非常好的哥们说要炒股 , 让我把资金借他周转一下 , 我想都没想就把钱转给他了 , 谁知道他把钱全都赔进去了 。”李飞鸿说 , 这次义气的“兄弟情” , 妻子无法忍受 。2003年 , 李飞鸿和妻子办了离婚手续 。
大陆打开名气 名副其实“茶博士”
这次的打击对李飞鸿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 但学过“成功学”的他 , 始终坚信自己的路 。2005年 , 李飞鸿再次来到大陆 。到广东、珠海考察了一圈之后 , 李飞鸿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店 , 到厦门时 , 离签注日期只剩下10天左右了 , 而且李飞鸿身上只剩下8000元人民币了 , 走还是留 , 成为李飞鸿面临的最大抉择 。就在这时 , 李飞鸿遇到了来厦门的第一个贵人——— 朱丹宁 , 他提供了免费的场地给李飞鸿开茶馆 。
开茶馆 , 重要的是人气 , 刚到厦门 , 人生地不熟 , 李飞鸿犯难了 , 许多方法都试过 , 似乎都不见效 。最后 , 一款“美式卷烟器”拉近了李飞鸿和大陆同胞的距离 。“用这个卷烟器可以自己‘卷烟’ , 这在当时十分稀奇 。”李飞鸿说 , 就这样 , 从不熟到熟 , 从熟再到要好的“铁哥们” , 李飞鸿渐渐打开了在大陆的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