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罗汉供茶,碗中的花样年华

中国文化中的三教合一,数千年来一直在行进中 。当天台的道家与僧家相遇,那仙气便与禅意相渗,而它们相谐的标志性象征,便是那一盏供茶中栩栩如生的花样年华 。
罗汉供茶,本是庄严佛礼,与琴棋书画的闲情雅致原本是没有关系的 。在后人传录的《百丈清规》中(见胡明刚所著《天台茶》第41页),关于罗汉供茶,有过精准的要求:“……每人管一百位罗汉,每位前一茶,一双箸,一果,一菜,一枝烛……众唱香赞云:香云缭绕莲花动,十方诸佛下天宫,天台山罗汉,来受人间供……”可见其礼茶的一丝不苟 。
宋代的贡茶,与同时代的点茶法息息相关 。点茶进入艺术领域,便成为茶百戏,茶丹青,亦被宋人称为分茶 。宋人陶谷在《荈茗录》一书中说:“茶至唐渐盛,近世有下汤运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时人谓之‘茶百戏’ 。”
这种茶百戏的须臾幻美,在宋代,其知识产权,恰恰是几乎被僧家独家把握的,由此还催生了这样一种专门点茶的僧人,被世人到处请去“唱堂会”,如做道场一般展示他们的茶百戏技能 。一位叫福全的茶僧甚至写下了这样一首自夸之诗:“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 。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
而说到天台山的罗汉供茶,当从天台乳花说起 。北宋苏东坡与天台国清寺主持处谦甚恰,在《送南屏谦师》一诗中写道: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
忽惊午盏免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 。
先生有意绪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
这是一道宋代点茶的全记录,其中专门提到了“天台乳花” 。笔者以为此处的天台乳花,当解释为点茶过程中泛起的美丽茶沫,这正是宋代点茶中的茶高下的关键展示 。关于好茶的美丽呈现,苏东坡在此诗的序中是一语道破天机的 。他说:“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 。”我们就此可知,宋代茶界高手是必须知行合一,心到手到的 。这境界高难度,故几乎没人靠言语传授学到手 。长时间的修身修心,还要磨炼技艺,似乎亦只有寺庙中人方有这样的可能 。果然,随着泡茶法的出现,点茶法退出历史舞台,佛院也随时代变迁时盛时衰,一度式微,苏东坡的预言果然应验,点茶在八百年后的今天,已经失传了,即便是在僧院之中,我们亦再看不到大师笔下的天台乳花 。
天台乳花的升级版,或者加强版,当就是天台的罗汉供茶吧,如此茶供,正是从五百罗汉的道场石梁的方广寺开始的 。《嘉定赤城志》记载说,方广寺每次供罗汉茶,“必有乳花效应” 。《天台继集》中记录了宋治平三年台州知府葛闳率人来此煎茶,见“有茶花数百瓯,或六出,或五出,而金丝徘徊覆面,三尊尽干,皆有饮痕” 。葛知府大喜,欣然命笔题诗一首《罗汉阁煎茶应供》,诗曰:“山泉飞出白云寒,来献灵芽秉烛看,俄顷有花过数百,三瓯如吸玉腴干 。”举着烛光赏碗花,这是什么样的兴致!宋代还有个叫李吕的诗人,在《石桥茶供》中写道:“不行四十九盘岭,那见二千余盏花 。”那寻访碗花的意志,何等坚定!
罗汉供茶的重量级人物,当属南宋末年权臣贾似道,此人乃天台人氏,1261年,为了纪念他的父亲,斥资白银五万,在方广寺修亭 。建毕之日,寺僧以香茶供奉五百罗汉,杯中不但出现瑞花朵朵,并有“大士应供”字样 。贾似道在京城本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家乡的“祥瑞”自然会在最短时间传遍京城,引领文化时尚 。朝野轰动,故天子下《供施石梁桥五百应真敕》:“闻天台山石桥应真之灵迹俨存,慨想名山载形梦寐,今遣内使赏沉香山子一座,龙茶五百斛,银五百两,御衣一袭,表朕崇重之意 。”
【天台罗汉供茶,碗中的花样年华】将庄严佛礼做成了如此天真活泼,花团锦簇,天花乱坠,这也恐怕只在天台才能形成如此规模,如此程序,如此传统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