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山上小峰村种茶卖茶 村民走上致富路

【山东博山上小峰村种茶卖茶 村民走上致富路】村里几乎没有闲人
1月11日 , 采访人员沿张博附线往南行走100公里 , 恰好行至博山区池上镇的鲁山北大门附近 。沿着鲁山的进山道路向大山深处驶5公里 , 水泥道路逐渐走到了尽头 , 此处所在山村就是上小峰村 。
进入这条山谷后 , 最显著的标识就是路边梯田里的塑料大棚 , 大棚内种植的就是名声在外的鲁山青峰、鲁山金毫茶树 。其中鲁山金毫系列红茶填补了省内空白 , 市场价达到4000元/公斤 。
车子行走在狭窄的单行线(道路很窄 , 连会车都需要在特定位置 , 因而戏称为单行线)上 , 这里看不到传统农村那样常见的冬日悠闲 , 找了好长时间连个晒太阳闲聊的人都没找到 。一番周折后 , 终于看到一中年人 , 可是不巧的是他是聋哑人 。一番比划后 , 他给采访人员指出了去茶场的道路 。
来到茶场 , 采访人员找到了上小峰村村委会主任牛占月 , 他正在茶棚里掐茶种 。牛占月告诉采访人员 , 现在掐掉茶种是为了防止它吸取太多营养 , 影响开春后茶叶的生长 。
至于采访人员反映的村里找不到人 , 老牛说:差不多都在上班呢 。我说的上班可不是去别的工厂里上班 , 就是在我们村的茶棚里上班 。进行茶叶的维护和保养 , 给茶棚通风或者保暖 。
老牛表示 , 目前全村480余口人 , 有60%以上都在茶场忙活 , 从事与茶叶有关的工作 。剩下的除了老弱病残幼之外 , 还有一部分从事二三产业 。他笑着说:别看是传统的农闲季节 , 你在这个时候 , 想从我们村里找个闲人 , 还真不容易!
告别打零工当产业工人
牛占月告诉采访人员 , 他是土生土长的上小峰人 , 80年代以前村里就种过茶叶 , 因为鲁山的气候、气温条件好 , 适合茶叶生长 。后来因为技术不行 , 没有炒茶设备 , 加上土地都进行了承包到户 , 种茶又没有好收入 , 于是茶树就都砍了 。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 , 淄博市博山区大通陶瓷琉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敏游览鲁山 , 考察间隙到村里考察 , 得知此处在20多年前就种植过茶叶后 , 他萌生了在这里建设茶园的想法 。此后 , 开始进行土地流转 , 接着引进了日照茶树进行试验种植 。但是因为天气等原因 , 第一批种植的茶树多数都冻死了 。
但是 , 邀请的专家经过对该村土壤、气温等条件的考察 , 发现这里具备所有优质茶叶的种植条件 。于是张敏斥资引进技术员 , 购买优质茶种自己培育 。很快 , 茶树培育取得成功 , 茶园也从最初流转来的50亩土地 , 发展到现在的1400多亩 。茶树的种植面积 , 也沿着鲁山北峰一路延伸 , 现已经覆盖上小峰、中小峰、下小峰3个村庄一半以上土地 。
进行土地流转后 , 农民也都改行当起了工人 。村民宋作树在2004年村里种植茶叶之前 , 他就靠出去打零工赚钱 , 收入非常不稳定 。到了这个时候 , 就只能在家里猫冬 , 而自从开始种植茶叶后 , 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他的责任田以每亩660元的价格租给了茶场 , 然后他再到茶场上班 , 负责伺候茶树 , 每月有1100元的工资 。以前的收入不固定 , 有时候出去不一定能赚到钱 。现在不出村就有稳定收入 , 也还不是太累 。
于是他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 , 不仅买肉的次数多了 , 而且彩电、手机、摩托车等大件家具也逐渐都配齐了 。根据上小峰村村委会提供的数据 , 2004年大规模种植茶叶之前 , 村民的人均收入在300元/月左右 , 属于池上镇的穷村 。而2011年的人均纯收入已经突破了8000元/年 , 这个数字已经高于全镇人均纯收入7600余元/年的水平 。
据了解 , 上小峰村自从种茶后 , 村里几乎没有人再外出打零工 。因为这个账很好算 , 在家种茶不仅挣钱不算少 , 还能照顾上家 。再加上种板栗、黑五类等的收入 , 也不算少 。只要人不是太懒 , 每个人都会有饭吃 , 现在咱有这个底气说这个话了 。逢年过节咱们村里和茶场都有福利 。牛占月说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给采访人员指路的聋哑人牛占贞就是茶场的工人 , 只要有劳动能力又能吃苦耐劳的人 , 都可以去上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