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引导禅味 禅道提升茶境

【茶味引导禅味 禅道提升茶境】茶禅一味 , 即以茶味喻其禅味 , 并由茶味之体悟为媒介 , 陟于禅味之获得、领悟 。茶味系禅味之指月之指 , 而禅味为茶味指月之月 。两者间之亦一亦异的兴味 , 由茶至禅 , 将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 , 人生价值趋向的提纯 , 人格情趣品位的升华 , 发挥出难以抑制的增上作用;弥漫出潜移默化的对法界、有情众生的熏陶力、熏修力尘心洗尽兴难尽 , 世事之浊我可清 。茶香清淡中自可品人生沉浮 , 禅境恬静中方可安躁动人心 。有人说过 , 人生之旅 , 重要的并非目的 , 而恰恰是一路走过时的道道风景线 , 是面对人生斑斓纷呈般风光的心情 。但愿 , 我们能坚守住那份淳朴、那份宁静、那份恬淡 。也许 , 这就是当代人对禅茶一味深情期许的渊源 。
说到日本的茶道 , 凡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了解者:日本茶道实际上就是中国唐宋时代茶文化的翻版 。而事实正是如此 。至今在日本所广泛流传的茶道、香道、佛具、唱念梵呗 , 以及寺院建筑风格等 , 无不渗透着中国唐宋文化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继承 , 比之于中国大地 , 更为完整、更为正统而忠实 。其中的茶道 , 事实上在中国唐代以后 , 不但已经拥有了作为形而下之器的各种精致的茶具 , 饮茶方式 , 以及由茶具、水、茶叶三者所构成的茶文化外表 , 更通过其香溢四壁的淡雅、回味无穷的清冽 , 而达到其形而上之道茶道 。
道者 , 赋予茶文化以形而上之意义 , 佛教所倡导的茶禅一味 , 则是这种茶道的最为隽永的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 , 对夹山寺院的修复建设和夹山茶禅文化的挖掘弘扬极为关切 , 曾先后为夹山大雄宝殿、天王殿、灵泉禅院题词 , 并赠茶禅一味墨宝一帧 , 以示对夹山茶禅文化之源的推崇 。中国佛学界泰斗、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先生 , 为夹山题词:茶禅一味夹山寺 , 茶道源头《碧岩录》 。这一切 , 无疑涉及到了据传首次提出茶禅一味的两宋交接时代的临济法门的关键性人物《碧岩录》的作者圜悟克勤禅师 。
他提出的茶禅一味 , 是修学的方法 , 也是禅悟的境界 , 更是茶道的灵魂 。尽管事实上关于圜悟克勤禅师赠日本佛教界茶禅一味匾额一说 , 至今既无原件可查 , 又无史书明文记载可查 , 仅仅是凭日本方面的传说 , 以及关于夹山的传言而已 。但是 , 这一切 , 都无不源自于隋唐时代的中国茶文化的发达和普及 , 由此与寺院文化的结合 , 并最终成就其禅意修学与茶文化融合的结果 。确实 , 在圜悟克勤禅师的《圜悟心要》、《碧岩录》、《击节录》中 , 可以提炼归纳出茶禅一味之意趣 , 无怪乎日本国一代茶道宗师将自己的茶道著作以《茶禅同一味》命名 , 乃是得圜悟克勤系禅学在日本的真传一休禅师及再传弟子珠光禅师的真髓之故 。
日本茶道之宗师千宗休说茶道之宗旨在于和敬清寂 。其孙千宗旦在《茶禅同一味》中总结到:吃茶以禅道为主 , 源于紫野大德寺一休禅师 。其故为 , 一休禅师之法弟子南都称名寺珠光嗜茶 , 日日行茶事 。一休禅师见而后曰:‘茶应合乎佛法妙道 。将禅意移入点茶 , 为众生而自观心法 , 如是行茶道 。’故本朝茶祖从珠光始 。其后 , 武野绍鸥随大德寺古岳禅师、泉州左海之南宗寺普通禅师参禅 。千利休亦向大德寺古溪禅师参禅 。上述大德皆为世人所熟知 。茶本无形 , 从点茶到品茶 , 如果无禅味之存在 , 茶者 , 仅是解渴之世用而已 。故禅味乃是茶之道 , 茶之魂 。茶事以禅道为宗 。或如禅宗之惯用之考量方式 , 茶乃指月之指 , 唯有专于茶道修行 , 方为茶道本愿 , 点茶全在禅法 , 工夫在了解自性 。以茶为修行之指 , 放为茶道之本旨 , 由点茶至禅法 , 由禅法之禅味 , 由禅味以至于了解诸法之本性空寂;即于淡淡茶味中明心见性 , 于无形中了悟诸法自性 , 契合禅意密境 。可谓是如茶如禅 , 是茶非茶 , 是禅非禅 , 茶味引导禅味 , 禅道提升茶境 , 以达和敬清寂之茶禅相融、茶禅一味之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