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什么山 绵阳是因为什么而出名的

绵阳真是得名于“绵山之阳”吗??
绵水流域绵竹、阳泉古县示意图 。
【绵阳什么山 绵阳是因为什么而出名的】清朝江苏阳湖人赵翼答和李调元的诗句“绵阳西望渺关河”,其中的“绵阳”指当时的绵州 。
□郭平
绵阳前身为绵州,那么“绵阳”一名是如何样来的?有什么故事
古汉语常识提醒我们,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大多是方位词,即所谓“山南水北为阳”或“山北水南为阴”,如汉阳、华阴等 。因此,“绵阳”的“阳”,第一感总是代表方位,顺着这种思路,很容易找到“绵水之阳”或“绵山之阳”两种解释 。目前,被官方认可的是“绵山之阳”说 。2000年新版《绵阳市志》载,“绵阳因地处绵山之南,民国二年(1913年)依照‘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命名为绵阳 。”但是,这种说法有两个硬伤 。其一,所谓绵山,即使在绵阳本地,也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 。其二,绵阳是古已有之的地名,所谓“民国二年命名”,也不能成立 。
绵阳并不“年轻”,笔者认为,绵阳的得名,另有渊源 。
“绵”从何而来?
“ 绵 阳 ”的“绵”,也就是“绵州”的“绵”,从何而来?《元和郡县图志》载,绵州置于隋开皇五年(585年),菜叶网,“因绵水为名也”,但并没有进一步解释绵州与绵水二者之间究竟有何渊源 。要知道,自古以来,绵州本州及所辖县,除绵竹外,大部分均属于涪江流域,绵水和涪水在各自汇入长江之前,是完全不相属的独立水系 。当作绵州州名来源的绵水,除了清代升为直隶州之后,并不在绵州境内 。
再来看看另一个著名的“绵”,“左绵”的“绵” 。“左绵巴中,百濮所充”,语出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 。“左绵巴中”,与下文的“右挟岷山”平行,这里的“绵”是“绵延(至)……”之意,和“挟”一样,均属动词 。可见,《蜀都赋》里的“左绵”,原来与地名无关 。
还 有 一 个“绵”,也不要放过:“绵左”的“绵” 。一眼之下,熟悉古汉语的人容易认为:绵左,不过是左绵的倒装 。这种倒装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往往出于声律、对仗的需要,比如为了押韵,“慷慨”可以写成“慨慷”,“绵左”也是这样产生的吗??未必 。古汉语里,表述地理方位的词,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阴”“阳”,常用的还有“左”“右”,比如“山左”“山右”表示太行山两侧的山东、山西 。古人习惯于假定坐南朝北,东西两侧区别为左右,所以“绵左”很可能与“左绵”无关,而是指绵水的左岸(东岸)地域 。
由“绵阳河”溯源
如前文,似乎还是不能解开绵阳得名的悬疑 。既然《元和郡县图志》说,“(绵州)因绵水为名也”,那么不妨了解一下“绵水” 。
绵水即今沱江的正源,发源于九顶山南麓,《汉书地理志》载,“绵竹紫岩山,绵水所出,东至新都北入雒 。”“雒”“洛”相通,“入雒”即入“洛水”,洛水是沱江的古称,为长江主要支流 。《蜀都赋》里,“浸以绵洛”说的就是这条河 。对于河流,古人有分段命名的习惯,这种习惯至今存在 。古“绵水”,即今绵远河,亦即沱江发源处至金堂县钟家河坝这一段沱江水体,长133.6公里,大部分流域在绵竹县境内 。“绵远河”之名,时间较短,最多只能上溯至20世纪中后期 。因为明清迄20世纪30年代末,绵阳、德阳、江油、安县、罗江、绵竹、广汉等与绵水有关联的市县数十种历史地方志,无一例外,均载其名为“绵阳河” 。“绵阳河”之名,可据民国《德阳县志》定下限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据明天启《成都府志》定上限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 。也就是说,明代至民国,“绵阳”这个河流名至少存在了463年!
山川河流名加方位词,往往形成地名,如“汉阳”“淮阴”等,为何“绵阳河”自身即带有方位词“阳”?笔者认为,这正是“(绵州)因绵水为名”的关键所在,只有彻底摒弃预设“阳”字为方位词的“先入为主”之见,才可能“探骊得珠”,解开“绵阳得名”这一谜题 。遗憾的是,元之于宋、清之于明,两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