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隋唐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由此茶文化进入兴盛的时代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⑴对茶叶功效的认识有所提高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句话既道出了喝茶的方式,也说明了每喝下一杯茶水的功效 。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唐代茶叶消费的发展与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正如谚语所云:饮茶有百益,消食又解腻 。茶叶中所含成分很多,有近400种,主要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多种维生素等,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含量高 。古人对饮茶益处的认识因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不够准确、丰富,但通过长期饮茶,他们对茶叶的许多作用是有十分直观而正确的认识的 。早在唐代以前,人们便认识到吃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 。《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
①《博物志》卷四云:饮真茶,令人少眠 。
②入唐以后,唐人苏恭在《唐本草》中对茶的药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茗,苦茶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苦茶主下气消宿食 。
③唐人孟诜在《食疗本草》中亦有类似见解: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
④指出茶叶不仅可以提神,还可以用来治疗曲鳝瘴一类的疾病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 。唐代陈藏就曾强调过:茶为万病之药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茶叶因为具有的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的功效,在佛寺中受到僧人的极大欢迎 。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 。佛教还重视坐禅修行 。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长时间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所以茶叶无疑成为僧人们喜爱的饮料 。
⑵佛道儒三教对茶文化发展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中西文化交往也十分繁荣,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海纳百川的多元化开放格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教、道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统治阶级的扶持栽培,此时也发展到了极至 。
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 。道家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目的是升仙成道 。佛家以茶修性,追求清静寂灭,目的是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 。他们饮茶的目的虽不相同,但追求的精神却是统一的,茶文化成为彼此认同、融合的契合点,成为沟通儒、道、佛各家的媒介 。
唐代佛教禅宗盛行,禅宗重视坐禅修行 。茶既有提神养心之用,又能促进思考,有利禅修,于是寺院饮茶之风大盛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一代茶学鼻祖陆羽,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得,抱回寺里收养 。智积禅师学识渊博,嗜茶也精于茶事,陆羽自幼受其熏陶 。后来他收集各地资料,考察茶事,评茶品水,并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三卷,详细论述了茶的性质、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烹饮用具等 。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他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
白居易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也熟知佛教教理,好与佛教僧人交往,晚年自称香山居士 。僧皎然为唐代名僧,但其《饮茶歌》却更清楚的反映了茶与道家的关系及羽化成仙的道教思想 。一代茶圣陆羽,从小生长在寺院,深受佛教熏陶,但他又不愿出家,长大后多与文人儒士往来,具有浓郁的儒家思想 。从其设计制作的茶具来看,他对道教文化也深有研究 。
推荐阅读
- 法拍房最大的坑究竟是什么呢?
- 闽东斜滩茶文化历史回眸
- 世界知名的四大红茶
- 茶泡饭,细水流长的传统养生美食
- 汽车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 闽南茶文化介绍
- 铁观音的来源趣说
- 东南亚国家的茶俗
- 汽车胎压的注意事项
- 茶与僧侣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