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历史演变发展

【白茶历史演变发展】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 。中国六大茶类之一 。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 。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 。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 。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2]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 。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 。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3]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 。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 。《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 。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 。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4]
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因为茶叶具有良好的解毒功效被神农发现,所以茶叶最初的身份是药材 。上古时期,人类采集茶叶如同中草药,自然晾晒,与现在的白茶晾晒萎凋工艺吻合 。原始的白茶始于神农时代,至今已有5000年历史 。
根据民间传说:神农氏生于姜水、葬于湖南长沙之尾的茶陵 。炎帝与黄帝结盟在河北逐鹿大战蚩尤后,两个部落联合开创5000年华夏文明 。神农氏在神农架发现茶叶,开创人类认知和利用茶叶的先河 。因为北方很少产茶,结合神农的活动范围,我认为:白茶发源地应在湖北省神农架,或湖南一带 。在此之前,人们对于白茶发源地普遍认为有政和以及福鼎两个版本,而两地为此也争论不休 。
据史料记载:政和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与宋元时期着名的建安北苑贡茶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宋徽宗赵佶时代的政和龙团凤饼名扬天下 。但政和大白茶历史不长,其原产政和铁山乡,栽培历史仅100余年 。据安徽农业大学已故教授陈椽考证,大白茶树最早发现在政和 。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光绪五年(1879年),另一说是在咸丰年间(1851年至1861年) 。《政和县志》记载:清咸同年间(1851年至1874年)草茶最盛,均制红茶,以销外洋 。嗣后逐渐衰落,邑人改植大白茶 。
福鼎产茶历史闻于隋唐,兴于明清 。太姥山有一株树龄170多年的原始母树绿雪芽,被公认为福鼎大白茶始祖,传说是光绪十一年或十二年(1885年左右)柏柳乡陈焕在太姥山发现并移植的福鼎大白茶 。福鼎白茶工艺始自150多年前,当时的白毫银针为菜茶,福鼎在1885年发现大白茶后始制白毫银针;1891年至1912年,福鼎白茶供应外销出口;1962年,始制白牡丹;1963年,低温萎凋生产白茶;1968年,开拓新工艺白茶;1969年,大量生产白茶 。
白茶是茶业界公认的最原始、最古老的茶类,起源于神农尝百草时代,距今有五千年历史 。但是,纵观政和以及福鼎的产茶历史始于隋唐且不足1500年,政和白茶或福鼎白茶的历史仅百余年,都难以托起白茶凝重沉淀的历史,两地自认为是白茶发源地之说有些牵强附会 。可以肯定的是,政和铁山是政和白茶的发源地,福鼎太姥山是福鼎白茶的发源地,政和以及福鼎是白茶历史工艺最有力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两地茶人对宣传白茶文化、推广白茶市场、促进白茶产业复苏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当载入史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