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工夫中寻找古早味( 二 )


最后当然是做茶 。旅游区常见师傅在店门口支一口锅现场炒茶,虽是表演,龙井的工夫,确实也就在这一口锅中 。70年代以前,生产队集中做茶交售,都用柴灶大铁锅 。烧锅师傅专门控制七八眼灶火,能拿最高工分 。现在用电锅,三年青锅,五年辉锅的说法还是没变 。青锅是指鲜叶直接抖进200度以上的锅中,边杀青,边初步做出扁形 。师傅的手必须直接在高温铁锅中贴合触摸茶叶 。二十分钟左右下来,三四两干茶倒进小篾箕,俨然已经呈现暗绿带黄又隐有乌蓝色的“糙米色”,鲜叶的水灵嫩绿全然变样 。没几年功夫,练出一手硬茧,只能做出“松毛形”,不成扁形 。貌似已经完成,其实还只是初制第一步 。茶叶摊凉回潮,才能由更资深地师傅开始辉锅 。还在同一口锅中,按、捺、抖等每个手势和力道的运用,都要考虑到如何浓缩和聚拢香气,二十多分钟“茶不离锅,手不离茶”,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看似简单,实则是功力和天分的体现 。
现在还在用全手工做龙井的茶户,已经少之又少 。从满觉陇到龙井村,家家户户都摆着台杀青理条机,鲜叶倒进去,可以模拟人手动作,边杀青边压平 。青锅程序已经机制,辉锅倒还是手工为主 。可是少了对手艺的热情,手势自然也难到位 。分别看了唐小军和龙井村一位师傅炒青 。唐年轻时曾是七项全能冠军,一旦上锅,立刻全神贯注,力道全聚集在手掌上 。手指一边沉稳用力按压,掌心一边微鼓让茶叶在后掌处进出回转,让每片茶叶都尽可能均匀受力,简直就像打太极 。而龙井村那位师傅也有几十年经验,却感觉手掌施力松懈许多 。好手炒出的茶,状如碗钉,平滑紧实,四斤多鲜叶,才能做出一斤干茶 。而炒得松一点,三斤八九两就可出一斤 。
若问机制和全手工有什么区别,对比喝一下就知道 。机制或半手工茶,好的能做出豆花香、甜香,而全手工茶那种至清而又充弥齿颊的花香,一试难忘,立刻颠覆过往对龙井“不过如此”印象 。只是这样的茶,经验丰富的师傅全班上阵,一天也做不出多少,虽然价格高昂,还是不如产量十倍以上的机制赚钱,故而愿意继承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继昌老先生找不到徒弟,连唐小军这样的新一代中坚也找不到徒弟,“学会点皮毛就高价去给别人打工了” 。
唐小军的茶叶合作社门前曾来过一位老华侨,据说他喝了一口茶,竟然流出眼泪,说:没想到还能喝到小时候的味道 。听起来好像电影场景,却也说明龙井的古早味,多么不易寻得 。或许茶客也好,制茶师也好,都需要按捺住浮躁,让天赋灵秀的龙井,一点一滴,一丝不苟,发挥到极致 。这才是龙井的工夫 。
挑选西湖龙井:首先需要确认茶产自西湖一级核心产区,还是二级产区 。西湖之外的浙江龙井产区,另有风味,不能混为一谈 。再了解品种,3月底才开采的鸠坑群体种老茶蓬比龙井43号等早产品种更能体现传统龙井特质 。
观察干茶,扁平挺秀,条索呈整齐的碗钉形,紧结不轻飘,色泽以暗绿带灰黄的糙米色为佳 。手工茶和机制茶相比有时略带乌蓝 。
茶叶三克,取收口的瓷杯,沸水降至85度左右冲泡 。汤色清亮,滋味甘甜,有豆栗香或豆花香,不涩,已属上佳,若带清澈花香,且回甘悠长者,则为难得的上品 。
今年西湖核心产区明前茶,茶农价约从1千元起,依品质上升 。全手工茶产量极少,至少在3千元以上或至上万不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