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产地布朗古茶山介绍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 , 靠近中缅边境 , 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 , 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 , 布朗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 。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 , 其中 , 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 。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 , 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 , 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
地理位置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东南部 , 东经99°56’—100°41’ , 北纬21°28’—22°28’ , 东与景洪市大勐龙镇交界 , 南和西与缅甸接壤 , 国境线长70.1公里 , 西北与打洛镇毗邻 , 北与东北连勐混镇 。全乡总面积1016.34平方公里 。乡境东西横距约38公里 , 南北纵距28公里 ,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人 。乡政府驻地勐昂 , 海拔1220米 , 距县城91公里 。
地形地貌
全乡地处山区 , 境内山峦起伏连绵 , 沟谷纵横交错 , 平均海拔达1216米 , 最高点在北部的三垛山 , 海拔2082米 , 方园13平方公里 , 孤峰高耸 , 可鸟瞰布朗山全境 , 是南部山系中最高的山峰 , 南部山系从三垛山开始 , 向南经广坝卡一纠相正一旧桑直至中缅交界的了望台山止 , 纵贯布朗山乡全境 , 将布朗山分为
布朗山
东西两个部分 。最低点在西南部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 , 海拔535米 。呈东北高西南低地势 。主要山梁有三垛山、囡丫桃、邦嘎、了望台山、广三边山、悻岗垒山、特棒囡、垒连底法山、诺米差、浓厄山、嘎腊阿波拖各脚等 。
气候
布朗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 阳光充足 , 雨量充沛 , 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 , 年平均气温18℃21℃ , 全年基本无霜或有霜期很短 。一年有干湿两季 , 最大蒸发量出现在3月4月 , 最小蒸发量出现在11月12月 , 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冬春两季多雾 , 夏季两季多阴雨 , 日照只有1782小时2323小时 。夏秋季受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气流控制 , 冬春季受来自印度半岛的干暖西风气流控制 , 加之北部有哀老山和无量山的屏障作用 , 形成了“冬无严寒 , 夏无酷署 , 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 。布朗山处于绝对高度多在10002200米的中山山地 , 相对高差5001000米 , 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 。适宜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生长 。境内曼囡、过贺、拉杆、曼迈、结良一带气温较高 , 适宜种植热带作物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布朗山的茶在普洱茶中的传奇 , 布朗山的茶最出名的就是“班章王”了 , 它凛冽的口感犹如布朗族男子那样有浑厚的力量 , 所以班章茶的霸气一直以来是普洱茶中的最高追求 。
【普洱茶产地布朗古茶山介绍】布朗乡族
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 。布朗族 , 2000多年前 , 濮人首先定居于此 , 称“濮满山” 。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 , 其余属勐混土司 。因以族称 , 名布朗山 。1950年属勐混区 , 1953年设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 , 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 。1958年置布朗山区 , 1969年设五一公社 , 1973年为布朗公社 , 1984年置区 , 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乡 。位于县境南部山区 , 南和西与缅甸接壤 , 距县府91公里 。面积1016平方公里 , 人口1.6万 。有公路通县府 。辖勐昂、南温、曼果、结良、班章、曼囡、曼桑、章家等9个行政村 。农作物以旱稻、玉米为主 , 并产甘蔗、茶叶、南药、水果等 。草场广阔 , 适宜发展畜牧业 。森林茂密 , 产木材 。布朗族全民信仰佛教 。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 。布朗族 , 历代称为“濮满”、“濮人”等 。解放后 , 国家改“濮满”为布朗族 。[3] 2009年 , 全乡辖7个村委会 , 52个自然村 , 63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4126户 , 总人口19014人 , 其中家业人口18619人 。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426万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1594元 。
风俗习惯
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佛寺是布朗族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 , 是人们接受传统教育、举行仪式的场所 。布朗族男子七八岁到十一二岁均须到佛寺当和尚 。在佛爷指导下学习傣文和简单的佛经 , 系统学习教规教义 。这种教育只限于男性 , 也有少数聪慧的布朗族妇女通过在宗教活动中聆听佛爷诵经、讲义和做佛事的过程中学到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粗浅的傣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