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艺概念诠释( 二 )


(二)茶艺与茶道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11]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 。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 。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12]王玲女士亦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13]蔡荣章、王玲都以为茶艺、茶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 。然而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
(三)茶艺与茶俗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 。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 。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同一民族却因居住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茶习俗 。如四川的盖碗茶,江西修水的菊花茶、婺源的农家茶,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薰豆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等 。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茶艺着重在茶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 。茶俗的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 。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茶艺,但绝大多数的茶俗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 。虽然也可以表演,但不能算是茶艺 。
茶艺的分类
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艺的分类比较混乱,有以人为主体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俗茶艺,有以茶为主体分为乌龙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花茶茶艺……,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甚至还有以个人命名的某氏茶艺(茶道),不一而足 。茶艺是饮茶艺术,岂可以人、以地区分类?难道有的茶艺专供表演?有的茶艺只能待客?事实上茶艺是两者兼而有之 。不同的茶类、同类的不同种茶可以有相同的饮法,又岂能以茶来命名茶艺?至于某氏茶艺,非茶茶艺更是荒诞不经 。
笔者非常赞同陈文华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承认茶艺就是茶叶的冲泡技艺和饮茶的艺术的话,那么以冲泡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是较为科学的 。[14]笔者也曾指出: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发、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15]茶艺的分类标准首先应依据习茶法,茶道亦如此 。依习茶法,中国古代形成了煎茶道(艺)、点茶道(艺)、泡茶道(艺) 。日本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茶道、煎茶道两大类,两类均流传至今,且流派众多 。但中国的煎茶道(艺)亡于南宋中期,点茶道(艺)亡于明朝后期,仅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茶道(艺)流传至今 。从历史上看,中华茶艺则有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三大类 。
茶艺分类标准第二应依据主泡饮茶具来分类 。在泡茶茶艺中,又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和杯泡法两大类 。壶泡法是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杯泡法是直接在茶杯(盏)中泡茶并饮用,明代人称之为撮泡,撮茶入杯而泡 。清代以来,从壶泡法茶艺又分化出专属冲泡青茶的工夫茶艺,杯泡法茶艺又可细分为盖杯泡法茶艺和玻璃杯泡法茶艺 。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茶人又借鉴工夫茶具和泡法来冲泡非青茶类的茶,故另称之为工夫法茶艺,以与工夫茶艺相区别 。这样,泡茶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五类 。若算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民俗茶艺,则当代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民俗茶艺六类 。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