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学茶道 得先了解茶艺


先有茶的物质生活 , 才有茶的精神文化、谓之“茶道 。欲学“茶道 , 得先了解制茶、识茶、泡茶 。才能上升到茶的思想领域 。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制茶) , 只能是瞎子摸象“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生在此山中 。市面上各类茶叶品种繁多 , 而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基本的理论性理解(识茶) , 是进入不到茶的欣赏领域的 。所以学“茶道首先要了解制茶、识茶、才会泡茶和喝茶 , 因为茶道的美感和境界 , 最终从喝茶中才能获得 。
制茶:概括性来讲就是采茶树上长出来的新芽或叶作原料制造而成 。这个制造过程包括“蒌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焙火 。采摘下来的新芽或叶叫“茶青 。成茶以后可从事“精加工 , 使其外形美观 , 条索均匀 , 品质更加稳定 。还可以从事“再加工如:茉莉花、人参乌龙等(也可以把普洱茶划为其中) 。最后就把成品茶“包装成商品 , 供消费者饮用 。
识茶:包括茶的分类、茶名的由来茶叶品牌的鉴定 。目前比较常用的分类是就发酵程度与茶干色泽(概括性)而作类:不发酵茶(1)、轻发酵茶(
3)、半发酵茶(4)、全发酵茶(5)、后发酵茶(6) , (1绿茶、2黄茶、3白茶、4乌龙茶、5红茶、6黑茶)这种分类法有助于对各类茶的整体认识 。当然也可以从市场角度既消费者角度来简单分为四大类:不发酵茶(1)、部分发酵茶(2)、全发酵茶(3)、后发酵茶(4)(1绿茶(黄茶)、2乌龙茶(白茶)、3红茶、4普洱茶、)因为从消费者心理来讲 , 不太理会专业分类 , 也不允许分得太细 。否则不太喝茶的人是不太容易弄懂 。还有依采制季节而作分类: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制茶工厂还使用“正茶与“副茶的分类名词 。茶的名称由来:因产地而得名 , 如湄江翠片、凤冈富锌富硒茶等 , 因原产地在遵义和凤冈为故 。因品种得名:以特殊茶树品种制成的茶 , 如铁观音、龙井、水仙、白鸡冠等 。因特性得名:如岩茶、因茶含有烁质壤土的岩味 。富锌富硒茶、因茶含有锌和硒 。因汤色得名:如红茶、黄茶、绿茶…..等 。还包括 , 因人文典故得名 , 因茶的外形得名等 。
【欲学茶道 得先了解茶艺】茶的欣赏与鉴定 。绿茶:嫩绿可爱“从来佳茗似佳人 。铁观音:“谁能寻得观音韵 , 不愧天下品茶人 。武夷岩茶:“世间绝品应难识 , 闲对《茶经》忆古人 。普洱茶:“香于九畹芳兰气 , 圆如三秋皓月轮 。如从茶的欣赏角度来享用 , 就要以包容的心情接纳各种茶 , 尊重他们的风格 。而鉴定茶叶品质要有标准的“鉴定杯 , 由冲泡盅、汤碗与审茶盘组合而成 , 全由纯白瓷制作 。冲泡盅(审评杯)装水量150毫升 , 与茶比量2.3% 。放入3克茶叶 , 冲入热水加盖 , 濅泡5-6分钟 。将茶汤倒入茶碗内 。然后逐一品评:观汤色、闻热香、评滋味、闻冷香、看叶底、看外形 。需说明为什么最后看外形?因为怕外貌的好坏影响了内质的评审 , 当然茶的外观还是重要的 。
泡茶:从有法、无法到随心所欲 。如何将茶泡得顺畅而优美是有方法可以遵循的 , 初学时如有老师指点 , 就会掌握一些经验和学理 。如没有 , 只能自己不断总结 。如学会后将这些方法消化掉转化成自己的风格 , 就是所谓的从有法到无法 , 再到随心所欲 。
掌握和了解“制茶、“识茶、“泡茶后 , 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茶的思想领域(茶道) 。我们认为世界上任何“文化的记忆都是从故事开始的 。茶道同样如此 。国人饮茶 , 据传始于神农 。传布开来 , 则是周朝鲁国周公的时候 。至今也有五千年的历史 。由于历史悠久 , 饮茶很早就超越了解渴的范畴 , 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
茶道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皎然的《饮茶歌消崔石使君》一诗之中 , 这是描述“道法自然的最好诗篇 , 也是对茶道最早和最好的诠释 。
越人遗我剡溪茗 , 采得金芽爨金鼎 。
素瓷雪色缥沫香 , 何似诸仙琼蕊浆 。
一饮涤昏寐 , 情思爽朗满天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