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空间不必空


茶道文化和茶道美学的发展,所衍生出的所有产品都需要有一个承载和展示的平台,和茶有关的空间应运而生 。寻找国内各种气质的茶文化空间,总结出它们的特点及背后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同时也展现空间的大美 。
传承
上海半斋
何谓半斋?平常人往往求全、求满,此君何独乐“半?
半斋主人沈也先生笑言:“我什么都喜欢尝试,但什么都是业余的,便以半斋为号 。
半斋茶室的最大特色,就是自然趣味 。自然的物件、自然的材质、自然的颜色,一切都以自然的美态,隐露出自然的味道 。
正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木断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 。碱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 。
【茶空间不必空】 木、竹、藤、石…主人以田园诗意的眼光,将诸君请入茶室 。
简单重构之下,转化为宜居宜用的生活元素 。
置身斋室,把玩种种雅物,令人生出几多尘外之想 。
传承
无锡 王大濛
人到无锡,不可不看菖蒲 。而论菖蒲,则不可不知王大濛 。大濛老师,原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今年刚好退休,却也得了清闲之身 。大濛老师对菖蒲文化的研究尤为深入,人送雅号江南“草圣,以喻其某种草养蒲名动大江南北 。
大濛老师的博文,春赏春兰、紫藤花开,夏赏建兰、玉簪清凉,秋冬亦有菖蒲相伴 。时而于茶台边品茗沏茶,看鱼戏莲叶间;时而屋外乌云骤雨,室内把砚摩挲,自得沉静;时而找得太湖石臼,凿做古朴菖蒲盆;时而获得民国手提保险箱,改制铁茶炉,日日煮水听松涛……一幅现代文人生活画卷徐徐展开,令人无限神往 。
因一人,访一处,观一物,自是值得 。
传承
杭州 浮云堂
《论语》,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故,得名 。
浮云堂茶书院坐落于西湖边,前身是黄公望的隐居地“子久草堂 。书院空间不大,只100多平米,却与霁虹桥隔水相望,推门即景 。
书院按主人喝茶、习茶的方式设计了三个茶室,由小到大,每个茶室都有不同的行茶感受 。最小的茶室叫“容膝斋 。中间有两个格窗的茶室叫“小阁横窗 。临湖的茶室叫“丈室,这里的落地窗是可以移动的,这样就可以借景入室,把西湖最美的景借到茶室里来 。
“学习古代工艺技法结合当代生活、审美习惯,一半传承一半创新地演绎当下茶文化 。浮云堂的创始人支炳胜说,8年前他喝到第一杯茶时,被茶吸引,自此便开始研习茶的各种知识 。关于茶,他这样体悟 。
融合
此京 茶家十职
茶人李曙韵,总是在平静地不断制造惊喜 。
早些年,台北的剧场茶会使得李曙韵成为台湾文化界知名的茶人 。从此她开始探索茶文化与艺术、设计和其它领域的合作交集,而在北京建立茶家十职无疑又是李曙韵在跨界合作上的精彩一页 。
从台北到北京,从国子监晚香茶室到草场地茶家十职,不仅仅是空间的改变,也是李曙韵探索思路与茶事使命感的开拓 。
在茶家十职,有两处空间可以举办活动 。一个房间内石砖铺地,屋前设有佛龛,屋子中心有一棵松树,这是进行茶事教授和打坐课程的房间;另一间中心木质座席,四围条案,这是进行茶会活动的房间;还新辟出了一个茶书院,正在完善 。这是李曙韵未来要进行的事业之一 。
李曙韵似乎总是给人一种感染力,永远不会停下来,永远在探索茶事与生活中美学的边界和意义,这是她作为一位茶人和一位生活美学者的自我使命感 。
融合
苏州 喜舍
喜舍的整个空间坐落于一个老旧厂房,工业气息与古雅韵味的融合,引发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斑驳的铁门与苍皱的赏石,印衬出不同时代的质感 。
空间内尽量营造的是一种禅意的境界 。每一处小景都希望是做到内涵丰富,构图精致 。除了古董的收藏,喜舍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将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古典的雅集混搭在一起 。
古画美石、名壶雅器、往来不断的文人画士、不定期上演的评弹戏曲……因为有这些元素的填充,一个园区的旧厂房经过主人的改造和经营,成了各领域高人分享见解、鉴赏书画古董、朋友相聚交流的平台 。
“我希望把喜舍做成苏州的人文客厅,它不只有古的东西,也有壁炉、雪茄,能集结苏州的本土画家、古董收藏家等文人雅士来此聚会 。主人庞喜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