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 怎么做最好


有时候我们总是莫名其妙的情绪很低落 , 别人一句话也会让我们有落泪的感觉 , 可有时候我们又会莫名的发火愤怒 , 陷入抓狂 。
糟心的事 , 糟心的生活把我们困住 , 总是无法开心 , 感觉生活没意义 。今天读了《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才知道人一生的阶段分开始 , 中间和最后 。这三个阶段又对应着我们三种不同的状态:儿童自我状态 , 父母自我状态 , 成人自我状态 。
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候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和表现其实和我们童年受父母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
而《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告诉我们 , 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好 , 去寻找那个美好的 , 积极向上的自己 , 就如蛤蟆先生一样 。

最好的我们 怎么做最好

文章插图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由英国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 , 临床实验者 , 曾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罗伯特·戴博德 , 撰写的心理咨询入门书籍 。
这本书借用了家喻户晓的童话《柳林风声》里的角色 。并融合了作者二十多年经心理咨询经验 , 用童话的方式 , 讲述了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的全过程 。
书里所描述的人生不同状态 , 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状况 , 如何让我们通过探索和审视自身的问题 , 找到那个最好的自己书里都有答案 。
书里讲到我们受影响的最大因素是来自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 让我们的道德观 , 价值观 , 人生观都受到父母言行的影响 , 长大后会参照他们的行为和方式来处理问题 。其中讲到有两种父母状态挑剔型和养育型的父母状态 。
首先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喜欢批评人 , 容易愤怒 , 很严厉 。就比如书中蛤蟆先生一想到父亲 , 就会想起他的严厉和冷漠 , 每次看到老獾他从心里就害怕 , 因为他和他父亲一样严厉爱批评人 。
有个动画片里曾讲到一个上小学的孩子 , 有一天老师给孩子的妈妈打电话说 , 她家孩子把学校鱼缸里的金鱼都弄死了 , 妈妈听了很诧异 , 孩子平常在家里还算听话 , 说什么也不反驳很顺从 ,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极端?原来在家里妈妈很严厉 , 经常批评惩罚孩子 , 孩子养成在比他强的人面前顺从讨好的性格 , 但在某些事中就很极端的表现 。
其实 , 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 比如 , 我们经常说孩子:你看 , 你总是丢三落四 , 老毛病总改不了?又比如:妻子经常批评老公为什么总乱扔袜子 , 不注意卫生?或者上司对下总是很严厉 , 事情没做好就批评 。
这些表现 , 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最常见的 , 用向外的方式来展现你的挑剔 。不过 , 还有的人不是向外挑剔而是向内批评惩罚自己 。
比如蛤蟆先生 , 遇到老獾这种更强势的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下的人 , 他开始的表现是适应型儿童表达愤怒的方式 , 顺从 , 这是长期父母严厉下成长的儿童的反应 , 后来他开始自我否定 , 自我批评 , “我就是没有价值 , 我就是不如别人 , 我做不好校董的工作 , 老獾比我更适合 。”以这种自我批判 , 自我批评 , 甚至惩罚自己的方式 , 让自己不开心 , 不快乐 。这就是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的另一种向内表现 。

最好的我们 怎么做最好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 , 还有一种状态是养育型父母状态 。
养育型父母状态下的人不会严厉批评 , 也不会很挑剔 , 他一般是用关心和过度的爱教育你 。就比如我们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很溺爱 , 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 , 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 , 这种状态下就会养成一种依赖型的性格 , 这种性格也是一种儿童适应型的反应 。
以前 , 看到有个新闻 , 有个孩子出生在农村 , 父母从来不让他做任何事 , 衣来伸手 , 饭来张口 , 让他养成严重依赖 , 30多岁不会自立 , 后来父母相继离开后把自己饿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