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真伪裂缝之间,「夹心饼干式」科普如何掌握「收割」密码?

短视频|真伪裂缝之间,「夹心饼干式」科普如何掌握「收割」密码?

文章图片

短视频|真伪裂缝之间,「夹心饼干式」科普如何掌握「收割」密码?

文章图片

短视频|真伪裂缝之间,「夹心饼干式」科普如何掌握「收割」密码?

文章图片

短视频|真伪裂缝之间,「夹心饼干式」科普如何掌握「收割」密码?


作者 / 绿苔
编辑 / 应淇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科普工作者们怀揣着一个共识:科学事实经得起时间检验 , 而伪科学无法成为公共知识 。
去年4月 , 熟鸡蛋返生孵出小鸡的反智论文登上学术期刊 , 这一事件引起热议和嘲讽 。 “现代人如果连这种基本常识都没有 , 也难怪被交智商税” , 人们对其嗤之以鼻 , 也痛骂伪科学害人不浅 。 这种论调反映出一种轻蔑 , 好像反智的小风浪对强韧的科学精神不具备杀伤力 。
在年轻人看来 , “量子速读法”、“大蒜预防新冠肺炎”等谣言太过离谱 , 多数人本就不会轻易中招 。 加之有官方媒体对于短视频伪科普乱象的公开点名批评 , 平台也在加强监管 , 反智的内容始终与主流认知相悖 , 我们似乎有理由“轻蔑” 。
然而 , 在大数据的精准筛选下 , 分流的信息早已筑起高高的壁垒 。 渴望自我提升又迷茫焦虑的年轻人被困在信息茧房 , 躲过了虚假广告 , 躲过了网络骗局 , 却还是没躲过“科普税”这一劫 。
人类从口语传播时代发展到了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的时代 , 知识的传播渠道也逐渐从图文形式转向短视频和直播 ,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 知识传播越来越大众化 , 意味着好和坏的两种改变:一方面是专业的观点被更多人知晓 , 谣言和伪科普难以长久生存;另一方面是 , 宣讲知识的门槛被大大降低 , 各种意见领袖和网络博主蜂拥出现 , 鱼龙混杂 。

这就助长了一种以“科普”为名义的收割 。
严格来说 , 这种“科普”并非彻头彻尾的伪科普 , 它用大量杂学知识和事实作伪装 , 堆砌看似客观正确的行话 , 穿插拾人牙慧的专业干货 , 不断利用和夸大着信息差 。 它形似科普 , 实际其“夹心”是偏门营销 。 用看似无害的饼干涂层“夹”起利益之“心” , 我们暂且将这类科普称之为“夹心饼干式科普” 。
例如在某个关于“死后会发生什么”的科普视频中 , 大部分篇幅却只是在说“濒死体验” 。 为了博人眼球 , 视频用猎奇的口吻概述科学研究 , 最终得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废话结论”——死亡不可控 , 而通常此类视频下方还会出现带货链接;又或是讲解皮肤组织、太阳辐射等常识性科普 , 引出防晒的重要性后 , 再推荐上一款权威产品 , 并附上同款链接 。
还有典型的理财类科普 , 先劈头盖脸分析一通国际局势与金价的关系 , 然后以“中立的态度”表示盲目投资黄金不稳妥 , 投资需谨慎 , 引导用户点击下方生活服务 , 学习理财知识 。
这类杂学科普的内容从业者以及背后的运营机构深谙内容监管的红线 , 趁着泛知识行业的风口 , 悄然积累了数量颇丰的年轻受众 , 在各大内容平台上演着“变现成功” 。
01 千层套路为了保留科学概念的准确 , 正经的科普往往使用普适性极高的语言描述 , 遵循“严谨和简明” , 就难以兼顾“朴素和具体” , 因此知识传播比起谣言扩散总是更具难度 。 但在互联网时代 , 尤其依托短视频的载体 , 科普更加“平易近人”起来 , 泛知识内容也越来越流行 。
据《202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内容生态洞察报告》显示 , 过去一年 , 用户对科普实用的知识向内容需求增加 , 生活向、严肃向的泛知识内容需求分别提升了21%和16.7% 。 B站、抖音、快手、百度等 , 都在发力知识领域 , 扶持知识类的内容创作者 。
以抖音为例 , 2021抖音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显示:泛知识内容播放量年同比增长74% , 占平台总播放量20%;每5个播放里有1个是泛知识内容;泛知识直播超100万场 。 其中 , 科普类视频占据泛知识内容品类播放量的榜三 。
在众多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之下 , 许多过去的“冷知识”已经成为了公共知识 , 但这也不妨碍投机分子新酒装旧瓶 , 让科普以谣言的变体形式出现在网络空间卖货收割 , 混淆视听 。

不过 , 对投机分子的打击也随之而来 。 2021年底 , 以抖音电商出台的《电商创作者管理总则》和《电商内容创作规范》为依据 , 平台相继处罚了违规创作者97.1w , 1.1w人被永久关闭电商权限 , 超152w条低质短视频及8w个低质直播间被打压 。 这其中 , 就不乏大量传播谣言的医疗类“科普”博主 , 卖保健品和养生仪的“假医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