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伽|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周矩敏( 二 )


但是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画院和学院的前辈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而他们倡导的学术品质没有被很好的继承下去 , 这种双向前行的平衡慢慢被打破 。 画院和学院的界限逐渐模糊 , 画院模式大有被学院模式取代的趋势 。 究其原因 , 是社会发展和文化现实无法兼顾同步 。

张大千先生像
首先的矛盾 , 是人事制度 。 我国画院大多数属于体制内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 人员招聘被统一纳入人社局管理 。 根据事业单位招聘规则 , 招聘引进人才必须执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 有一道道刚性的跨入门槛 , 如年龄、学历、职称、专技级别等 。 而画院作为创研单位 , 门槛更高 , 动则要求“研究生学历、副高以上职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 这种招聘路径 , 实际上是专为学院式人才设定的 。 但招聘条件往往强调年龄限制在中青年范围 , 如果按照此规定 , 从学院晋升到副高就算是一步不拉 , 至少也已熬到了中年 。 至于画院自己培养的学生 , 由于无学历 , 往往不被制度认可 。 于是随着画院老画师退休 , 学院式的新人进入 , 画院的传承模式也随之衰退消失 。 画院即学院 , 学院即画院 。 传统意义上的画院 , 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
矛盾的第二点 , 在专业评审制度 。 美术专业评审 , 主要以参加国展的等级、次数、获奖情况作为依据 。 而入选国展作品又以形式新颖、造型扎实、制作精良、题材时尚等学院式的评价模式为主 。 如此 , 传统意义上的水墨画逐渐被整个评价体系边缘化了 。
由于文化政策没有兼顾艺术形态的差异 , 人才结构开始失衡 , 学院派和画院派的生命力此长彼消 。 可以说 , 今天的学院派已经逐步取代传统认知的画院 。

潘天寿先生像
中国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 。 工笔画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算起巳经有了1700余年历史了 , 到宋代推之巅峰 , 元后渐衰 。 元之后 , 以书入画的水墨写意画逐渐盛行 , 到晚清民国已经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形式 , 新中国早期成立的画院派也是以写意画为主 。 现在官方或非官方评选二十世纪大画家列前十位的全部是写意画家 ,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画院精神 , 也就是写意精神 。
尽管从理论上讲 , 写意和工笔仅仅是中国画不同表现形式的区别 , 不能厚此薄彼 。 但纵观绘画史 , 两大形式的发展此起彼落 , 形成了两条抛物线 , 东晋至元工笔画强势 , 明清至近代写意画独领风骚 。 现在工笔画(包括工整制作的画)画风回归 , 又占了上风 , 是审美观变化所致?还是功利趋势所致?是必然还是偶然?值得反思 。
当下文化的纯粹性被江湖习气逐渐侵蚀 , 借文化之名做利己之事成了普遍现象 。 美术走入市场 , 权和利就联姻 。 职位决定地位 , 地位决定价位 。 政治上的作为比专业上的作为更具有弯道超车的社会欺骗性 , 艺高不如位高成了一种常态现象 。
从江湖步入庙堂有道门槛 , 这门槛就是——入体制 。 入体制除了有年龄学历的刚性要求外 , 国展成绩是关键 。 国展中工笔画占绝对优势也是事实 。 因为参展作者大多数具备有学院学习的经历 。 学院强项就是重造型 , 重形式 , 重技巧最符合展示要求 。

石鲁先生像
能把工笔画推向历史又一高峰 , 学院教育不容置疑起了很大作用 。 像何家英、高云等都是学院培养的 , 但是他们师承的老师和相交的朋友 , 都是民国时期的老前辈 , 他们喝的第一口奶是纯真的 。 再加上自己的悟性和努力 , 因此能够把传统精神和当代意识完美融合 , 他们的作品承古开今 , 正统、干净、洋溢着正大气象 , 也成了当代工笔画坛的领军人物 。 但是随着他们退休 , 击鼓传花的效应也渐行渐远 。 作品的质和量之间 , 留下了一个明显的空白区 。 有真情有温度的作品愈来愈少 。 当然 , 也有一些天资聪颖、观念超前、技术娴熟的年轻画家 , 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 但是人数太少 , 还不足以引领风向 。 更多的人还是急功近利 , 希望走一条捷径 。
这些人的创作依靠奇思妙想加工匠精神 , 再加上用高科技手段日新月异 , 作画图式更为方便 。 为形式而形式 , 要知道任何有规律可循的形式都能在一目了然中被模仿 。 这种用非绘画手段的方法 , 被当作“秘诀” , 很快成为了一种风气 。 导致各种高研班、国展班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 作品似商品 , 可以量产 。 专业零基础照样可以入国展 。 我身边就有个例子 , 一位退休的老人想学画解闷 , 因为零基础 , 当地没有一位画家愿意收她 。 她一赌气 , 去了北京参加高研班 , 依靠照片和制作 , 两年中作品入国展九次 , 每次得一分 , 还加入了全国美协会员 。 但她如今 , 徒手仍然一笔不会画 。 制度设计如果有空子可钻 , 结果就很难堪 。 (但我至今没听说办国展班教写意画的 , 毕竟谁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