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逃离”私人银行( 三 )


然而 , 私行繁琐的流程机制与不够雷厉风行的处事方式 , 常被许多高净值客户诟病 , 尤其是一些科技新贵而言 , 他们非常在意时间与效率 , 因而对私行缓慢繁琐的流程手续颇有微词 。
五、奔向新大陆
潘志强曾在中国香港高盛任职多年 。 2013年 , 在超高净值客户的鼓励下 , 潘志强创立了一家联合家族办公室CypressCapital 。
近年来 , 随着亚洲尤其是中国诸多企业在海外上市 , 一些超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积累达到了顶峰 。 同时 , 随着其资产规模和认知的不断提升 , 越来越多的超高净值人士 , 对私行的卖方模式愈发不满 。 他们的财富管理需求 , 不再满足于过去被动式、个人化投资 , 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做主动式、机构化投资 。
譬如 , 徐钦实曾服务的一位超高净值客户 , 会出现1000万美元起步的金额认购单一股票的情况 。 要知道 , 这一规模甚至超过了许多基金的单一股票投资金额 , 而这也说明 , 超高净值客户的投资愈发呈现出一种主动化、机构化的趋势 。
当超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和行为发生变化时 , 私行便只能沦落为执行平台 , 而非被依赖的财富管理机构 。
许多私人银行家 , 亦敏锐地捕捉到了客户需求的变化 。 于是 , 当他们在私行内部积累了足够多超高净值客户后 , 纷纷单飞 , 奔向“新大陆”——成立或加入一家家族办公室 。
不过 , 家族办公室又有单一家族办公室和联合家族办公室之分 。
单一家族办公室 , 通常是由某个超高净值人士自己创立 , 管理本家族的财富和事务 , 起步门槛较高 , 通常资产规模不低于2亿美金 。 只有如此规模 , 才能负担昂贵的人员和运营成本;
联合家族办公室则同时为多个富裕家族提供服务 , 资金体量相对较小些的家族 , 加入联合家族办公室 , 既可以享受资深专业人员为家族量身定制的服务 , 也可节省成本 。
几年前 , 仍在私行的邱辰 , 与某亚洲富豪相识 , 受其邀请加入了其创立的单一家族办公室任投资总监 。
不过 , 对于多数手握客户资源的私人银行家而言 , 他们并不会选择加入单一家族办公室 , 而是创立或加入一家联合家族办公室 。 毕竟 , 只服务于一位老板 , 很容易从“客卿”变成“家臣” , 溢价能力大不如从前 。
“给一个老板打工 , 很难算清楚功劳最终归谁 。 许多中国的企业家 , 赚了钱觉得是自己的功劳 , 亏了钱便归责于职业经理人 。 ”王源认为 。
而他们选择离开私行 , 创立或加入联合家办 , 核心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是高额利益驱动 。 私人银行家在私行内部 , 做一单交易的提成比例在10%-20%之间;但如果私人银行家自己创立一个EAM型联合家族办公室 , 则可和私行5:5分成 。
二是大部分资金体量在1000万美金以上的高净值客户 , 通常并不满足于一家私行的服务 。 在私行内部 , 私人银行家只能帮助客户管理一部分资产 。 但是 , 如果他创立一家EAM型联合家办 , 便可管理该客户大部分资产 , 将客户的资产分配到多家私行 。
“对手握客户资源的私人银行家而言 , 出来单干 , 比在私行赚得多得多 。 ”Lisa对《家办新智点》表示 。
由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拥有完善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生态系统 , 税务合规监管政策友好 , 因此两地也成为了许多联合家族办公室的首选注册地 。
据《家办新智点》观察 , 目前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兴起了一批EAM型联合家办 , 他们通常是由曾经的私人银行家创办 , 其中就包括弘源家族办公室、华港财富、万方家族办公室等 。
EAM也即ExternalAssetManager(外部资产管理人)的缩写 , 该模式兴起于欧洲 , 主要依托私人银行平台 , 协助客户管理其资产 。 简单来讲 , 他们的业务可以划分为“分母”和“分子”两个大类 。
“分母业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财富规划咨询及建议 , 涵盖了私行账户的开户和管理等 , 该业务系被动式管理 , 盈利是来自私行的分润 。
“分子业务”则依靠专业的投资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 , 帮助客户进行主动投资 , 比如投资GP或者专项基金 , 该业务主要向客户收取管理费+表现费 。
《家办新智点》接触到的很多EAM型联合家办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如果把UBS、瑞信等私行类比为出租车公司 , 他们则希望做打造出一个类似滴滴的平台 。
“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 , 其高管有着强烈的财富管理需求 , 但他们分辨能力尚弱 , 可能不知道哪家私行适合自己 。 ”曾在某海外私行工作过的张天称 , “而EAM型家办能根据客户自身资产情况 , 从较为中立的角度 , 分析各家私行的优劣势 , 并帮助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私行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