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逃离”私人银行

私人银行|“逃离”私人银行

一、“人多鱼少”
近年来 , 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 , 造富效应仍在持续 。
据莱坊《财富报告》显示 , 未来五年 , 亚洲将以39%的增幅 , 成为超高净值人士数量增长最多的地区;其中 , 中国内地超高净值人群预计2025年将增加246% 。
为了快速攻城略地、抢占滩头 , 不少私行在亚洲地区大量地招兵买马 , 甚至“互挖墙脚” 。
几年前 , 邱辰刚入职摩根大通时 , 该行亚洲区私人银行家只有20人 。 为了快速占领亚洲激增的财富管理市场 , 短短几年时间 , 该行私人银行家数量激增至200人 。 据他观察 , 瑞银甚至从摩根大通挖走了多支团队 。
不过 , 尽管亚洲富豪数量增速极快 , 但受限于中国外汇管制等原因 , 能被海外私行托管的资金增量有限 。
于是 , 私行在“人多鱼少”的存量市场中 , 不得不进行激烈的客户争夺战 。
譬如 , 过去几年 , 由于新经济造富的速度空前绝后 , 许多新经济上市公司的高管成为私行竞相争夺的对象 。 对于这类新经济人群而言 , 他们拥有的公司股票 , 无法立刻卖掉 , 但又有通过股票质押方式来获取一定流动性的需求 。
许多私行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经济人群这一诉求 , 于是针对股票质押的质押率和利率 , 大打价格战 。
曾在私行任职多年、现为富美联合家族办公室CEO的徐钦实曾服务过与多个私行都保持密切联系的客户 , 他的日常工作便是“比价”——如果A银行的质押率更好 , 便把钱转到A银行;如果B银行的质押率更好 , 便把钱转到B银行……如此循环往复 。
最终的结果便是 , 任何一家私行都无法真正获得具有忠诚度和高黏性的客户 。
二、“太内卷了”
“在外面‘打’ , 在内部也‘打’” , 提及在私行的过往经历 , 某单一家族办公室投资总监邱辰告诉《家办新智点》 。
由于亚洲地区是一个新兴市场 , 过去海外私行并未在亚洲设置专门的团队 , 而亚洲地区快速的造富效应 , 让私行垂涎欲滴 。
然而 , 供给端却并没有大量专业的财富管理人员可供选择 。 于是 , 急于获客的私行 , 不得不放低要求 , 将“能否带来客户”作为招聘的核心标准 , 降低了对专业度的要求 , 同时也使得亚洲地区私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
与此同时 , 私行招聘完成后 , 常对新人采用“赛马机制” 。 一位新人 , 如果在6个月到1年的时间内未完成既定KPI , 便会被迅速淘汰 。 因而 , 新人“快进快出”的情况颇为常见 , 而快速激增的私行从业人员 , 不得不被迫陷入“内卷” 。
“私行囊括了市场上最好的顾问和最差的顾问 , ”对私行系统非常熟悉的Lisa对《家办新智点》表示 , “尤其是大中华地区的客户 , 很可能接触到一个‘奇怪’的客户经理 。 ”Lisa称 。
在Lisa看来 , 私行的客户经理 , 门槛说高不高 , 说低不低 。 无论此人过去出身如何 , 如空姐、高档酒店销售、豪华游艇销售 , 只要他能带来客户 , 私行都愿意将其吸纳进来 。
然而 , “唯客户论”的评价体系 , 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 表现之一便是 , 一些金融知识够硬、刚毕业便进入私行的从业者 , 反而在私行体系混得不太好 。 因为他们需要经历较长的客户积累期 , 而着急获客的私行不一定有耐心等待其成长 。
除此之外 , 在海外私行中 , 私行从业者常常要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上升通道受阻 。
徐钦实身边一些在私行工作了20多年的朋友 , 在晋升到了一定的管理职级后 , 想要再向上升一级 , 可谓“难上加难” 。
“尤其对中国人来说 , 很难 。 ”徐钦实称 。
三、“待宰的‘猪’”
“对私行而言 , 客户只是他们待宰的‘猪’” , 某家族掌门人高伦对《家办新智点》表示 。
高伦曾在多家海外私行开户、投资 。 与私行多年打交道的经历 , 让他深深地意识到 , 海外私行的“卖方属性” , 让其更关心自己能从客户身上赚多少钱 , 而非帮客户赚多少钱 。
与高伦有类似感受的人不在少数 , 他们或多或少都曾被私行“伤害”过 。
Catherine曾将家庭的部分资金交由美国某头部私行打理 。 然而 ,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 , 投入的资金从未有过增长 。
“市场上涨时 , 它跟着涨;市场下跌时 , 它跟着跌 。 私行帮我做的投资策略 , 根本无法帮我抵御周期风险 , 那还不如我自己做投资 。 ”Catherine气愤地表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