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我们如何珍视合作伙伴的建议?( 二 )



这三种建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 我们的上级伙伴在当前平台中掌握着与其权限相匹配的更多信息 , 他们能够基于这些信息 , 给予我们一些平台框架内的建议:

  • 赋能型建议:基于平台的战略发展方向 , 给予我们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 让我们在平台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 优化型建议:在与我们的协作过程中 , 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潜在的改进点 , 为我们提出一些优化型建议;
  • 关怀型建议:基于所在平台的特点和文化 , 给予我们一些关怀型建议 , 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
而对赋能型领导而言 , 他们又会在此基础上 , 给予我们一些超越平台的建议 , 比如对于我们个人未来发展的赋能型建议 , 以及一些对于我们成长至关重要的关怀型建议 , 不断让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 。
来自平行团队伙伴的建议
在现代企业中 , 协作是永恒的主题 , 没有一个团队是孤岛 , 没有一个团队是可以独善其身的 。



有协作自然就有磨合 。 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企业 , 任何协作流程的建立一定是经过长时期磨合而产生的最优结果 , 而非基于一两个人的意志 。 与此同时 , 结果的“最优”也会随着更为广泛的协作而不断被打破 。 没有最优 , 只有更优 。
在绝大多数快速发展的企业中 , 良好的团队协作一定是经过一段时间磨合的 , 团队之间为了实现良好的协作 , 也往往会有一些相互的妥协和退让 , 更多时候也会有同理心起作用 。
在磨合期内 , 往往是平行团队相互提出“优化型建议”的高峰期 , 这个时候的优化型建议数量大、质量高 , 并且能够有更多的密集沟通机会 , 而通过沟通达成的任何共识 , 往往是最为有效的共识 。
针对团队间的优化型建议 , 我们千万不要主观臆断 , 基于自己的认知来判断这样的建议是否可行 , 而是应该采取更好的方式 。
如果遇到一些有争议的建议 , 那么第一步应该先把这个建议记录下来 , 确保这样的建议不会被日常繁杂的事务所埋没 , 然后可以进行以下工作:
  1. 自己先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 从协作的维度看看是否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2. 与建议的提出方进行沟通 , 了解其提出该建议的动机 , 以及希望达成的效果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往往会得到很多之前未获取的信息 , 这些“隐藏信息”往往是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
  3. 设立一个“最小可行性协作流程” , 并划定一个试用周期 , 双方对试用过程进行观察 , 直至找到最好的协作方式 。
来自团队内部伙伴的建议
“团队内部伙伴”指的就是管理者的下属或者是副手 。 从一位中层管理者的角度 , 一定要从心态上把自己的下属看作自己的合作伙伴 , 而不仅仅是自己可以随意调动的资源 , 因为团队中任何目标都需要在团队成员间的精诚合作下达成的 。



此外 , 团队管理者往往并非无所不能的 , 很多时候 , 团队管理者因过于关注日常事务 , 往往无法分散精力 , 去做一些团队发展方向上的思考;或者在非常忙碌的情况下 , 也会做一些非常草率的决策 。
如果在自己的下属中有一位能力强、视野宽的专家级人物 , 并愿意直言不讳提出各种建议的话 , 我相信大部分中层管理者都会感到非常高兴 , 也希望能够一起努力 , 把团队建设得更好 。
来自于团队内部伙伴的建议一般是“优化型建议” , 是针对团队中的一些流程、现存的一些弊端 , 甚至于团队未来走向提出的建议 。 在这种情况下 , 团队管理者同样也需要对建议进行很好的管理 , 而不是一种不屑一顾的姿态 , 长此以往的话 , 我们收到的建议会越来越少 , 很有可能将自己陷入一种内卷的状态 , 造成团队建设上的原地踏步 , 甚至走下坡路;而愿意提出建议的人 , 也会因为管理者的态度而不再提出建议 。



我有一位平面设计师朋友 , 她和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 在进入目前的设计团队时 , 发现该团队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运营 , 但对于设计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 , 很多情况下 , 设计效果的好坏完全由团队管理者自己来进行评判 , 而这位团队管理者又恰恰不是设计出身 , 很多时候也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