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辣菜|90年代的上海炸鸡新浪潮


今天我们要讲上海的炸鸡故事 。
这是一个看着有点奇怪的话题 , 但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
从三十多年前的某一个时刻起 , 炸鸡这个进口快餐食品 , 深刻地冲击了上海的餐饮业 。 它可能是上海第一代潮流餐饮 。
这股潮流异常凶猛 。
在1990年代中期 , 南京东路靠近人民公园的黄金地段 , 开满了各种以美式炸鸡为主的快餐品牌 , 有洋品牌也有中国品牌 。
任何关于上海快餐的回顾文章 , 都逃不过对那几家炸鸡店的描写 。
去年在淮海路上排队排到爆的Popeyes其实不是第一次来到上海 。 在那个炸鸡最时髦的年代 , Popeyes实际上曾经“偷偷”在人民广场开过店 。
但这股潮流来得凶猛、去得也快 。 没有熬过十年 , 除了“开封菜” , 这些店几乎都销声匿迹了 。
到底是什么原因 , 让上海市民在那段时间用钞票和巨大的热情拥抱了炸鸡这一外来食物?
对于这段历史 , 我们充满了好奇 。
1
上世纪80年代后期 , 被食客誉为“彭浦第一炸”的巧玲 , 在彭浦中学附近试探性地卖起了炸鸡 。
在此之前 , 她在老北站做过服装、餐饮等路边摊生意 。
随着老北站退出历史舞台 , 巧玲又喜获女儿 , 在休整了一阵之后 , 她在家门口的彭浦地区做起了小吃生意 。
和现在共康路上的“巧玲炸鸡”主打炸鸡腿不同 , 那时候她先做的是烧烤小肉串 , 只是兼卖炸鸡腿 。
为什么说一开始是试探性的?
因为当时的生活水平 , 还不一定能支撑普通市民在家门口随意吃一只2.5元的炸鸡腿 。
“毕竟是靠了宝山嘛 , (消费)层次低了点 。 格辰光刚改革开放 , 还有交关(很多)人不舍得 。 只囥(藏)钞票 , 不用钞票的 。 ”巧玲说道 。
“再早是计划供应 , 假使侬手头有点钞票 , 大人都养成习惯了 , 勤俭节约 。 ”
“就算屋里有鸡腿 , 人家是劈开来蒸着吃、烧汤吃 , 不会去炸了吃的 。 ”
鸡很精贵 , 油也是 。 所以吃鸡还没有那么随心所欲 。
相比而言 , 1元5串的小肉串 , 是学生们可以拼盘买来吃的小零食 。
但这种局面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改变 。 巧玲发现周围人开始有点钞票了 , 市场变了 。
“有种单位效益好得不得了 , 年终奖拿拿都蛮多的 。 ”
“我记得隔壁夫妻两家头(两个人)都是国营厂的 , 单位发的物事屋里都摆不下 , 还送给屋里亲眷 。 ”
“有一年开始 , 一记头(一下子)生意两样了 , 格种大物事(指鸡腿)卖得动了 。 ”
随着统购统销的逐步取消、改革开放的深入 , 上海人民的口袋鼓了起来 。
1983年上海市人均月收入还只有75元 , 到了1988年就达到190元 , 1989年217元 , 随后逐步增加 。
【酸辣菜|90年代的上海炸鸡新浪潮】反映在吃上面 , 就是肉吃得多了 。 从1980年到1990年 , 上海人肉类、禽类和奶制品的消费量翻了个番 。
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 为大洋彼岸的快餐巨头入沪做好了准备 。
而上海餐饮业也盼望着能够引入一家美式快餐店 。
新亚联营公司就派了代表团去美国考察 , 希望引入麦当劳 , 不过失败了 。
也因此 , 当1988年肯德基找上新亚合资之时 , 一切顺理成章发生了 。
1989年12月8日 , 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在外滩东风饭店开业 , 也就是现在的华尔道夫酒店 。
在当时 , 这是一桩大新闻 。
开业当天 , 《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都用整版刊登了其隆重开业的广告 , 介绍了这是一家“经营原味炸鸡的美式快餐公司” 。
这个广告和现在的画风不同 , 一点不“软” 。
半个版面刊登了200多家祝贺单位 。 在版面左上角 , 山德士上校露出他的经典微笑 , 底下写着“A m eal so good”(如此美味的一餐) 。
开业时 , 肯德基招牌上写的还不是KFC 。
可能是怕上海老百姓不了解 , 东风饭店金字招牌上挂着的 , 是红底白字的繁体字“美国肯德基家乡鸡” 。
当时肯德基的品类不多 , 套餐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 。 就叫“一件鸡套餐”和“两件鸡套餐” 。
两件鸡套餐 , 包含炸鸡两块、菜丝色拉、鸡汁土豆泥、面包 , 售价12.7元 。
有市民还不习惯这种全新的方式 , 拿着钢宗镬子进门就对店员说“给我来一斤鸡” , 或者问店员要筷子 。
但宽敞干净的厅堂 , 着装统一、微笑着的工作人员 , 自助式的就餐流程 , 都让当时的上海人开了眼 。
通过肯德基 , 上海市民第一次有实感地了解了美式炸鸡和美式快餐的概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