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BBA纯电销量尴尬 海外汽车巨头为何总慢一步( 二 )


有些合资研发中心已经具备了整车研发能力,而有一些仅仅实现了一些简单的外观设计、车载系统的汉化和零部件本地化采购等配套的功能 。
这其中无论是开发还是研发,本土化成分都小得可怜,中方也难掌握核心技术 。比如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这两家合资企业只是扮演生产、销售的角色,而车型研发则是德国大众总部的"专利" 。
目前来看,海外车企本土化较为成功的只有特斯拉 。
特斯拉响应政策,在上海设立工厂生产Model 3、Model Y等车型,研究人员深入到未来特斯拉的车型的研发中,同时各种跨界联动,带来丰富的线上和线下体验,与新生代的年轻人密切沟通,打造懂年轻人需求的时尚标签 。
正如目前传言火热的Model 2,这款车型之所以说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不仅仅是因为定位,还因为它体内具备着中国的本地化需求基因 。
因此,想要造出一款好的本地化汽车,海外车企不是直接使用技术,也需要一个懂车、懂中国市场、知道如何整合中西差异、统一标准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参与到整个汽车链条中,才能生产出真正面向中国消费者的本地化产品 。
只有这样,海外汽车才能成为廊桥遗梦,而不是麦迪逊县大桥 。
传统车企被经销商卡死
除了本土化外,海外车企的另一个痛点就是4S店经销商 。目前来看,国外车企赖以生存的经销商模式,并不乐意推广纯电汽车 。
去年,一个名为绿色和平的组织收集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
他们在865家大众经销商中,随机选择了50家进行到店调查,假装消费者,目的是为了调查经销商在电动车与燃油车之间的推销力度 。
他们分为两组走访,其中一组向经销商明确提出,自己考虑买纯电汽车,而另一组则表示,没有目标,油电都行,但主要用途是通勤,同时家里有能够安装充电设备的环境,且拥有足够的预算等 。
按理来说,面对需求如此明确的消费者,经销商应该首推纯电汽车,因为这最符合消费者需求 。
然而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在第一组调查的25家经销商中,有7家推荐了纯电车型,而到了另一组,25家中就只剩下了一家 。
不仅如此,经销商们对消费者介绍纯电汽车时,有48%错误,或者是无法给出答案的 。更有甚者,还会故意说出一些关于电动汽车的负面消息,以阻止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
在大众力推纯电车型的同时,决定着这款车型生死的经销商们,却默默打起了退堂鼓 。
原因很简单,经销商卖电动汽几乎无利可图 。对于南北大众的广大经销商来说,捧着燃油车这样的金饭碗,很难有动力去卖电动车 。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电动汽车会成为经销商们最不欢迎的物种 。大众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为了激励电动车销售,单车给出的佣金达到近1万元 。
但是对于销售人员来说,电动车流程复杂,需要从产品介绍一直服务到最后给用户装上充电桩 。
对比蔚来、理想等将销售和交付拆分开的新型模式,销售人员还是很吃力,佣金激励显得也不那么诱人 。
另外,传统燃油车能够在出售之后的维修保养环节开展延伸服务,最近马斯克也在微博上讽刺传统车企“靠售后卖汽车零件赚钱 。”但是电动车基本上没有这一块“蛋糕”,门店的其他增值服务也是一个问题 。
汽车|BBA纯电销量尴尬 海外汽车巨头为何总慢一步
文章图片
除了大众外,凯迪拉克也向美国800家经销商提出,要求每个经销商都必须在电动车基础设施上至少投资20万美元,为未来销售电动车做准备 。
【汽车|BBA纯电销量尴尬 海外汽车巨头为何总慢一步】但此举受到部分经销商的反对,部分销量少、地处偏远的经销商根本不愿意配合凯迪拉克做电动车相关投资 。
渠道问题和产品问题,归根结底是组织架构的问题 。
一个围绕燃油车的巨大系统运行了几十年,顷刻间要换一个面貌,这当中涉及厂家、经销商、供应链庞大的链条,动到哪一块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
而特斯拉就直击购买痛点,所有门店均为特斯拉直营,对同一时期的消费者一视同仁,让消费者买车保持透明高效,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坑,也不用花许多时间精力跑不同的店比价、砍价,让消费者在购车、后期的维修全链条拥有舒适省心的体验 。
好消息是,海外传统车企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尝试效仿特斯拉的直营模式 。除了大众开始在ID系列上采用直营模式之外,奔驰同样在前不久宣布将采用直营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