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文汇路创变记 是大学城学子梦想起航之地

文汇路是松江大学城一条标志性主干道 。 短短2.5公里不仅将上海7所大学连接起来 , 也串联起10万学子的青春 。
在一些大学城师生的眼中 , 文汇路商业氛围有余 , 文化气息不足 , 对其存有很多期待 。 街道方面也有通过治理提升文汇路品质 , 为大学城创设更好软硬件环境的想法 。
如何让文汇路变得更有活力 , 让大学城更有社区感 , 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城的师生乃至周边居民?街道、商户、大学城师生走到了一起 , 在“社区营造”的主题下 , 开始了一番探索 。
文汇路的痛点
2001年10月 , 当松江大学城迎来第一批大一新生时 , 在松江出生、长大的钟晓华开始了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学段的学习 。 由于身边挺多同学考取了位于松江大学城的学校 , 大学新生又往往对彼此的校园充满好奇、喜欢串门 , 这让远赴上海东北角求学的钟晓华多了几条“周末回家”的理由 。
那时 , 上海市区对于松江而言还是“城里” 。 从城里回一趟松江“挺不容易” , 一路辗转两三个小时就没了 , 往返一次至少五小时 。 但在钟晓华和她在松江大学城的同学们看来 , 这里是一个等着他们去打开的全新世界 。
这里不仅高校云集 , 各校风格迥异的教学楼透着浓浓的艺术氛围 , 镜月湖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 相比市区紧凑简朴的校园 , 此处的空间尺度仿佛随时欢迎年轻人来拥抱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 三五好友可以几个高校食堂换着体验 , 荷包宽裕时便到文汇路上享用各路美食 。 “主要是觉得蛮新鲜 。 那时 , 文汇路的所有业态都是配合学生的需求 。 文具店、饰品店……饭后一路逛过去 , 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 价格又不贵 , 可以给学子一种当上了主人翁的感觉 。 ”
不过 , 钟晓华很快感受到了文汇路的另一个鲜明特点:一到寒暑假 , 这里的店基本上是关掉的 。 那时的大学城一到了寒暑假还留不大住学生 , 客流大幅下滑后 , 不少商家为了控制成本 , 干脆关门大吉 。 店一关 , 文汇路一下子就没有了人气 。 加上当时周边配套还没跟上 , 假期留在学校里的学生就更少了 。
2005年 , 土生土长的“上海杨浦人”施晖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 , 放弃了在家门口一所高中当老师的机会 , 来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 “那时 , 整个学校刚刚把办学重心转移到松江 , 正是规模扩大和高质量教育发展之时 。 我作为一个年轻人 , 看到学校发展的势头 , 很想试着去闯一下 。 唯一的欠缺大概就是离家远 。 ”
施晖至今记得 , 每周一 , 万体馆那里的沪松专线站点人头攒动 , 都是要去松江大学城的人 。 “队伍排得最长的时候要排1小时 。 ”由于回一趟家太麻烦 , 施晖干脆就住进了教师宿舍 , 一住就是两年 。
2008年 , 轨交9号线开通 , 师生从松江到市区的通勤时间缩短了不少 。 2010年世博会举办 , 需要大量的高校志愿者 。 多重因素交叠之下 , 大学城的寒暑假开始陆续留住不少人气 。 文汇路上的商家尽管不时换新 , 流动性较大 , 业态以日常生活消费类为主 , 但总体上气氛轻松热闹 , 是一条“学生街”该有的面貌 。
有个朋友喜欢大学城的氛围 , 想到文汇路开店 。 施晖思前想后还是劝退了 。 “在文汇路开店最大的风险 , 是要用9个月甚至10个月的经营 , 养12个月的房租 。 ”事实上 , 这也成了文汇路招商时的一大痛点 。
“奇怪的是 , 文汇路上店家始终常换常新 , 不时有新店冒出 。 ”对这一现象 , 施晖琢磨多次后的解释是 , 要么是商铺业主招商得力 , 要么就是大学城、大学生客群对商家有吸引力 。 作为松江大学城唯一的主干道和商业街 , 文汇路在客观上具备了“地利”“人和”两大优势 。
疫情来了
可是 , 新冠肺炎疫情来了 。 2020年寒假以后的大半年 , 松江大学城的学子不是“不出校门” , 而是都在“上网课” 。 文汇路上的商家完全没了生意 。
他们有的找房东商量 , 希望对方能看在大环境不好的份上“帮忙减免租金” 。 可是 , 租金大多按周期支付 , 待付的部分说不定还有商量余地 , 付出去的一般很难回转 。 房东心里也怕 , 不知道疫情的影响大概要持续多久 。
事实上 , 去年9月 , 松江大学城高校恢复课堂面授后 , 很长一段时间 , 各校区都采取封闭式管理 。 师生们哪怕是取快递 , 也得根据学校规定 , 到校门口指定地点拿 。 日常出入受限之余 , 大家去文汇路消费的频率自然降低不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