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把离职脑补成“宫斗”,真的没必要( 二 )


同事们每天连轴转开组会、晚上宵夜加餐、集体熬大夜……他坐在工位上 , 看着群里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的群消息 , 完全插不上嘴 。
最后产品成功上线 , 老板请大家吃大餐 , 周周却并没有收到邀请 。
图文无关 / 双叶幼稚园毕业生普通人很难不因为这种骤然冷却的关系感到一丝落差 。 即便是跟公司、同事并没有多深厚的感情基础 , 但像个透明人一样被排除在集体活动之外 , 滋味总是不太好受 。 网友@二饼 形容这种感觉像是“学生时代莫名其妙的孤立” 。 一向与同事关系不咸不淡的她 , 离职前经历了一个荒诞的小插曲:某天早上 , 有人她的工位上放了一个礼盒 , 二饼以为是哪个同事给自己准备的离职礼物 , 有点惊喜 。 没想到打开卡片一看 , 是送给新人的入职礼物 , 被人事误放在了她的桌子上 。 在此之前 , 她其实本来也没有期待过能从同事那收到离职祝福或是礼物 。 但如今看到自己“人未走 , 茶已凉” , 心里还是不大舒服 。 曾在某游戏公司短暂打过四个月杂的小美 , 离职时也因为领导的“冷淡”反应无比忐忑 。
那时她刚拿到转正名额 , 却突然决定辞职考研 。 后续的两周多里 , 小美没有再被安排任何新的任务 , 例会轮到她述职时 , 也总是匆匆掠过 。
那段时间她总觉得领导看自己不顺眼 , 连听她说话都没什么耐心 。 直到上班的最后一天 , 她在电梯间和下楼吃饭的领导碰了个正着 。 对方非常亲切地跟她打了招呼 , 还嘱咐她考研一定要加油 。 小美才发现所谓的生气、冷脸 , 完全是自己的臆想 。 或许很多像她这这样的离职者自己也没想到 , 当断不断的人际关系 , 居然会是自己解脱前的又一劫 。 03职场没有永远的朋友 , 只有永恒的利益至此我们发现 , 年轻人离职前内心纠结的弯弯绕绕 , 似乎有些自讨苦吃的意味 。 就拿先前好多网友抱怨的感觉离职期被压榨来说 。 抛开那些真黑心的公司 , 工作量的突然变多 , 在某些情况下并非没有合理性 。 譬如漫画编辑安安被安排做了半年的更新计划 , 是因为漫画进度的判断非常依赖编辑对编剧和画手工作效率的熟悉程度 。 即便新人已经对工作流程已经驾轻就熟 , 但对于进度的把握 , 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摸索不出来的 。 出自:《这世上没有轻易的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说法虽然老土 , 但实际上也是对工作、对同事负责的体现 。 有网友在网上抱怨 , 部门一位同事自从提了离职之后就日益懒散 。 那一个月里每一回跟对方确认进度 , 都要很久才会收到回信 。 不但沟通效率极其低下 , 给到的数据也是错漏百出 。
于是整个项目周期 , 小组的其他成员背地里都对这位同事颇有不满 。

其实离职期仍然属于正常履职的阶段 , 做好工作也算是分内的事 。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 , 即将离职的年轻人很难再用职场的语境去解读周围人的态度 。 自然 , 也容易得出“同事看我不顺眼”“领导对我冷脸”的单方面揣测 。 事实是 , 大多数人多半没有重要到值得领导、同事特别针对的地步 。 知乎上一位自称雇主的网友 , 表示自己从不会对提离职的员工冷脸 。 对于能力一般的员工 , 他会稍稍挽留以示礼貌;对于确实有贡献的员工 , 他会热情挽留但绝不重用——直到找到更加“物美价廉的替代品” 。 一切都从公司的利益出发 。
之前有媒体报导 , 四川某保险公司在员工辞职后强制要求其删除同事的微信 , 理由是“怕影响团队稳定” 。 据了解该员工是跳槽去了同行业的另一家公司 , 所以当时网友普遍认为 , 这家公司的做法不过是担心对方泄露商业机密 。
这算是彻底撕破脸的极端案例了 。 都说分手应该体面 。 但有时候 , 体面在公司利益面前不值一提 。
其实不管是工作还是离职 , 最理想的状态都是不代入私人情绪 。 网友@花卷少女 刚决定离职时 , 还因为舍不得同事情绪低落 。 结果几个月之后 , 两人各自在公司交到了新朋友 , 平时也不怎么再联系了 。 职场无情 , 的确不用有太多内心戏 。 更何况这届老把辞职挂在嘴边的年轻人 , 未来面对“离职冷静期”的机会还多着呢 。
根据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 , 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的在职时间显著缩短 。 尤其是这届95后 , 离职率相当高 , 平均7个月就会辞职 。 既然是职场易耗品 , 那么压根不用太在意离职前这一点小小的磕碰 。 对于公司来说 , 员工只是一个好用的工具 。 现在工具退场了 , 自然就该换新的 。 而对于打工人来说 , 离职就像离婚——虽然要经过一段煎熬的冷静期 , 不过能顺利离掉 , 终究是件值得庆祝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