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_原题为 中青报刊文:时代风潮中的虚拟偶像不是坏事
对每一代年轻人而言 , 都会有自己的偶像 , 偶像也会随着时代变化层出不穷 , 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 。
虚拟偶像的出现和流行说到底还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 成为一时的风潮也不足为奇 。 需要认清的是 , 虚拟偶像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 过度将情感寄托在虚拟偶像身上 , 其后果极有可能是脱离社会 , 将自己的生活虚幻化 。 在尊重年轻人选择的同时 , 也需要合理引导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虚拟偶像 。
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偶像
数字社会到来之前 , 曾经很多年轻人都将大幅靓丽英俊的明星海报挂在墙上 , 那时比较流行的话语是“梦中情人” 。 所谓的梦中情人假借虚幻的梦境来说明人们对完美人生伴侣的想象和刻画 , 多数情况下代表的是难以实现的愿望 , 而靓丽英俊的明星则成为年轻人最有可能看到的完美形象 。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 梦中情人的想象和刻画可以借助数字音视频技术得以实现 , 特别是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 , 虚拟人物的形象可以以三维立体影像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
如若有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加持 , 对话互动都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 虚拟人物更加生灵活现 , 梦中情人也由此变为虚拟情人 。 之所以用梦中情人到虚拟情人来举个例子是想说明 , 人们追求美好的渴望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出新的内容和形式 , 现代的年轻人不需要在苦思冥想海报里的明星偶像 , 可以在网络中随时随地观看到虚拟偶像的近况 , 还可以购买虚拟偶像的产品 , 与之产生“亲密接触” 。
【虚拟|中青报刊文:时代风潮中的虚拟偶像不是坏事】对每一代年轻人而言 , 都会有自己的偶像 , 偶像也会随着时代变化层出不穷 , 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 。 上世纪90年代青年一代的国民偶像从军人、科学家转向港台明星时曾经引发不少人的担忧;时至今日 , 90年代崇拜明星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国之栋梁 。 随着中国社会多元化 , 年轻人的偶像自然也不会像过往一样的整齐划一 , 而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偶像类别 , 比如有的青年偶像是影视剧演员 , 有的青年偶像是体坛明星 , 还有的青年偶像是科技达人 , 等等 , 当然也有一部分青年把虚拟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 , 也是基于自身喜好的合理化选择 。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把虚拟人物作为偶像有点奇怪 , 但仔细考量虚拟偶像的打造过程 , 便会觉得虚拟偶像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
虚拟偶像吸引了更多的粉丝关注
一些研究者把虚拟偶像的产生与二次元文化关联起来 , 从一部分虚拟偶像的粉丝情况来看确实如此 , 但更多的虚拟偶像可谓是商家煞费苦心的高科技产品 , 其面对的粉丝群体也不仅是喜爱二次元的年轻人 。 由于各种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 , 让虚拟偶像拟人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 它们不仅会唱歌跳舞 , 而且能够聊天、互动 , 可以用不同人类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它们的情绪 。 这使得虚拟偶像与社会生活中真人交往越来越相似 , 按照科技进步的趋势 , 虚拟偶像迟早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社交互动的各种方式 , 自然也会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更多领域之中 。
拟人化的虚拟偶像甚至有一些真人偶像不具备的优势 , 比如比真人更加完美 。 日本一家3D影像公司“ModelingCafe”设计的虚拟模特IMMA不仅高度逼真 , 而且五官精致、皮肤细腻、身材匀称 , 几乎是按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黄金比例所打造 。 与近乎完美的虚拟人物设计相比 , 一些时尚模特恐怕也会黯然失色 , 一些观众看到图片之后的反应就是个真人 , 而非虚拟 。 从照片上来看 , IMMA与诸多奢侈品牌有着联系 , 一些新款的奢侈品牌服装也被用作IMMA道具 。 这种接近完美化、高级化的虚拟偶像人物设计自然也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 IMMA短短时间内在Instagram上拥有了数以十万计的粉丝 , 并且“接拍”了SK-II的广告片 。
来源:(澎湃新闻)
【江苏龙网】网址:/a/2021/0326/lmkd0R44563142020.html
标题:虚拟|中青报刊文:时代风潮中的虚拟偶像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