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石椁内壁宫 女头像(局部)
其三 , 画家不追求丹凤眼或圆眼 , 而是刻画出细长的眼睛 , 双眸眼波横水 , 并且全是隆起的双眼皮 , 庄重的眼神有种不露痕迹的盼望 , 使得表情严肃 , 略显拘谨 , 在端庄恬静中显示出自信自尊的力量 。
其四 , 眉型修饰凸显讲究 , 每位宫女眼睛之上眉如墨黛 , 有的蚕眉立梢宛若刀裁 , 悉堆眼角之上 , 有的眉峰凝聚流畅 , 却无妖娆风情 , 而在眉目传情中有着温婉清纯之感 , 但都反映了修眉、刷眉、画眉的不同 , 与以前永泰公主墓仕女图的蚕眉细目略有差别 。
其五 , 每位宫廷女官的发髻都不雷同 , 当时要求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发式 , 以表现她们重视时尚感和女人魅力 。 尤其是浓密发髻突出表现为“缠挽式”的圆球型发髻 , 明显带有拜占庭宫廷贵族妇女发式的痕迹 。
其六 , 面敷白粉是唐代女性追求美艳的标志之一 , 但不是一般的涂脂抹粉 , 而是肤若凝脂的粉面 。 以往发现的石椁线刻画上均无面容涂白 , 只有这次在女性人物面部绘上白色粉底 , 相比石刻浅埋浮雕凸凹处更显白嫩 , 这种用底妆来修饰女性肤色的新做法 , 很可能源自希腊罗马化艺术中对女人面白时尚涂抹铅粉的模仿 。
文章图片
石椁内壁宫 女头像(局部)
其七 , 石椁线刻画中宫官、宫女虽然没有乐舞场面 , 但宫女手持琵琶颈头、檀板、小簟篥等乐器 , 与《宋史·拂传》记载 “乐有箜篌、壶琴、小筚篥、偏鼓” 相符 。
其八 , 画家竭力要表现出善良仁慈的女神形象 , 线条竖直却非常柔和 , 在优雅中有着超凡之美 , 在尊贵中有着庄重之美 , 如果说中国女性特别是北方女性倾向于温暖、柔和的形象 , 而西方女性则偏向于冷酷、硬朗的形象 , 在化妆风格上喜欢个性开朗的裸妆 , 两相对比 , 东西方化妆文化和生活方式皆有所不同 。
这些宫廷女性身躯微微左倾 , 两手交叉伸出 , 神态悠闲自若 , 天真腼腆 , 仿佛要跟随主人眺望远方 。 与头戴柘枝花帽子的女宫监和帘前下层裹头蕃女相比 , 她们无疑等级较高 , 所以袒胸露臂 , 妆扮华贵 ,“薄罗衫子透肌肤” ,“斜插银篦慢裹头” 。 衣服长裙精细的皱褶衬托出女性的身材 , 使她们犹如沾满露水的花神 , 要与花草同生 。 她们面容甜美 , 又微露哀愁 , 但没有“怯弱不胜”的病态美 , 表现了女性气质的神髓 ,手法无与伦比 。 我们不知这是否准确地反映真实 , 或是画匠据画本想象的千人一面 。 依据唐人论画重视写生、写真的特点 , 大量诸如“妙得其真”“曲尽其妙”“宛然如真”“尽其形态”之类语词被用于评价画家创作 , 亦可以推知墓葬中线刻画创作者致力于表现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
观看武惠妃石椁上这一幅幅肖像画 , 犹如一个女性群体画屏 。 画家简化了对人物背景和过多细节的展示 , 以便突出画中人物的形象 , 在高度概括的板块结构中凝练出丰富的视觉意味 , 生成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气氛 , 有种生命的透彻感 。 线刻画格调清雅明朗 , 意蕴高洁清婉 , 有种“身居尘俗 , 心栖天外”的境界 , 画风在淡雅中亦见绚烂 。
传统中国仕女画一般都有着“明劝诫、著升沉”与“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 , 强调妇女品德操行、文化修养以及善恶报应的警示 。 三国曹植《画赞序》说: “见令妃顺后 , 莫不嘉贵 , 是知存乎鉴者图画也 。 ”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称: “历观古名士画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 , 中有妇人形相者 , 貌虽端严 , 神必清古 , 自有威重俨然之色 , 使人见则肃恭 , 有归仰心 。 ”所以仕女画都有铺衍妇德女仪的宣教功用 , 武惠妃石刻线画也通过典雅庄重的女性形象 “存有懿范”“斯为通典” , 达到 “四德粲其兼备 , 六宫咨而是则” 。
来源:(澎湃新闻)
【江苏龙网】网址:/a/2021/0326/lmkd0I034O312020.html
标题:唐武|“皇后的天堂”,唐武惠妃石椁线刻画与盛唐宫廷艺术审美观(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