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当本土猪种走向濒危,我们如何找回儿时猪肉的味道?

猪肉|当本土猪种走向濒危,我们如何找回儿时猪肉的味道?
文章插图

半月谈评论员 姜刚 吴慧珺
猪肉 , 是我们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肉类食品 。 然而 , 国内生猪养殖业大量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 , 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育 , 重杂交、轻保护”现象 , 遭遇“卡脖子”风险 , 国内部分本土品种面临濒危 。 近日 , 半月谈对于这一现象的聚焦 , 引发广泛关注 。 (相关报道:《别让本土猪绝种了》)网友纷纷发出“本土猪是真的好吃 , 可惜吃不到了”、“现在的猪肉没有儿时的味道了”等感慨 。 摆脱国外引种“依赖症”已刻不容缓 , 需加快本土种猪种质资源的创新创制 , 齐抓共管让“儿时的味道”重回餐桌 。
在我国生猪养殖行业 , 国外引种“依赖症”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 究其根源在于 , 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猪肉产量增长的需要 , 缺乏对生猪种质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 加之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尚不完善 , 资源保护成本持续增加 , 保护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 具体来看 , 与引种之后育出的生猪瘦肉率高、饲料的吸收率高、生长周期快相比 , 我国本土猪种生长周期慢、脂肪高、瘦肉率低 , 然而 , 二者在价格上的差距并不明显 , 国外引种无疑成了不少养殖企业的“不二选择” 。
此消彼长 , 在国外引种和本土猪种之间上演 。 前有国外引种的大举进攻 , 后有保护不力的推波助澜 , 我国部分地方生猪种质资源流失严重 , 部分本土品种面临濒危 。 根据原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 , 在我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濒危品种列表中 , 37个猪品种处于濒危、濒临灭绝或灭绝状态 , 其中横泾猪、虹桥猪等8个品种的猪已经灭绝 。 猪种濒危并非危言耸听 , 而要正视面对 , 多方发力 , 扭转长期依靠国外引种的局面 。
打好种业翻身仗;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前不久出台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 , 对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作出一系列部署 , 为破解生猪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指明了方向 。
一分部署 , 九分落实 。 为打赢这场种业翻身仗 , 各地要以强有力的机构统筹解决种业重大问题 , 首先要在种质资源“保护”上动脑筋、出点子 , 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收集力度 , 在登记在案的基础上 , 依法依规予以保护 。 与此同时 , 加大投入力度 , 明确保种主体 , 落实保种责任 , 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分级负责、重点突出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 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
手里有“种” , 心中不慌 。 要摆脱国外引种“依赖症” , 除了保护好种质资源外 , 还要打好“利用”牌 , 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沉下心 , 大力推进种业科技自主创新 , 加大本土种猪遗传资源的基础研究 , 启动实施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选育突破性生猪优良品种 , 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 , 将猪“种”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猪肉|当本土猪种走向濒危,我们如何找回儿时猪肉的味道?】来源:半月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