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以主观偏见为认知,才能具备理解事物的“真知”


《道德经》:不以主观偏见为认知,才能具备理解事物的“真知”
本文插图
一、
有这样一句话 , 叫做:你看见的只是自己内心想让你看见的 。
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 , 总会将某种主观认识当做事物的本质真理 , 然而从事物本质的角度来说 , 我们主观存在的认知并不是事物的实质状态 , 只是我们想让自己去相信的一个结果 。
而这个过程 , 就是在自己并未认清事物本质的同时 , 主观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自己希望相信的事物 。
而从事物本质来说 , 至少我们所认为的并不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
《庄子》有一句话说:人皆尊其知之所知 , 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 , 可不谓大疑乎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都尊崇自己才智所了解的知识 , 却不懂得凭借自己才智所不知道而后知道的道理 , 这能不算是最大的疑惑吗?
就好像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规则存在的状态一样 , 主观所形成的概念都是在自我“局限性的认知”和“带有情感因素”基础上所产生的结论 , 但是并没有意识到 , 这种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客观本质的 。
在不了解客观基础的同时 , 拿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当做事物的真理 , 缺少了一种反思的精神 , 将主观妄念、执念当作判断以及解决事物的客观依据 , 这样的行为方式就是错误的开始 。

《道德经》:不以主观偏见为认知,才能具备理解事物的“真知”
本文插图
所以庄子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 , 说: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 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 。 ”
蘧伯玉活了六十岁 , 而六十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随年改变自己的认识 , 而是做到与日俱新 , 何尝不是开始是认为是对的 , 后来转过头又批判是错的呢 。
这也是具备了对内在反思的精神 , 且在反思的前提上意识到自身认知局限的错误 , 以此避免陷入“我执”的认知陷阱之中 。
从前有一个人穷困潦倒 , 欠了别人许多债 , 他没有能力去偿还这些债务 , 于是他就逃跑躲债去了 。
他跑到一个空旷的地方 , 在这个空旷的地方捡到一只箱子 , 而且箱子里面也装满了很多珍宝 , 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 而在这珍宝之上有一片明镜 , 遮盖着这些珍宝 。
穷人看到这只箱子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 , 于是就把这只箱子打开 , 但是发现镜子之中有一个人 , 他顿时又惊又怕 , 连忙道歉说:“我以为只是个空箱子 , 里面什么都没有 , 没想到您在这箱子里 , 您不要生气 。 ”
于是这个人关上箱子连忙走了 。
世俗之间有些人经常犯此类的错误 , 因为情绪意识的遮挡或者物质贪欲的迷惑 , 而迷失了本心 , 导致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 分不清这个世界的真实与假象 。

《道德经》:不以主观偏见为认知,才能具备理解事物的“真知”
本文插图
二、
就像这个人犯的错误一样 , 误以为镜子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一个人 , 以为有人看守这个箱子 , 惊吓的连拿开镜子去获得珍宝的勇气都没有 , 使即将到手的珍宝全部失去 。
但是他并不知道 , 那个镜子中存在的“真实”的人 , 只是自身意识之中存在的虚幻结果 。
当一个人分不清虚幻 , 亦或是真实时 , 通常会被虚幻的一面遮住自己看见事物的本质 , 此时的他只会相信自己眼中看见的这个世界 , 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 , 沉浸在“我执”的认知陷阱之中 。
人的行为论到根本 , 皆是受到自己心体操纵而带来的结果 , 而意识决定行为 , 行为决定结果 , 所以很多时候 , 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 , 就是自己无意识之中的念头 。
你能够将人生活成什么样 , 能够塑造什么样的功业 , 都是随着自身意识而存在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