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苏鲁伯|6600万年前地球被严重撞击,而科学家却认为那不是小行星

危险往往来自被我们忽略的方向 。
希克苏鲁伯|6600万年前地球被严重撞击,而科学家却认为那不是小行星
文章插图

希克苏鲁伯陨坑(示意图) 。
【希克苏鲁伯|6600万年前地球被严重撞击,而科学家却认为那不是小行星】6600万年前一块坠落在墨西哥湾的巨大陨石永远地改变了地球的历史 。 陨石在地球表面制造出了一个直径150千米、深19千米的陨坑 。 撞击事件不但导致当时地球的霸主——恐龙迅速灭绝 , 还消灭了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种 。
这是大部分科学家所认同的一种观点 。 虽然对陨石来自何处看法不一 ,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它来自小行星带 。 然而最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
统计学分析和引力模拟结果显示 , 6600万年前那次浩劫的肇事者可能并非小行星 , 而是一位来自遥远深空的不速之客 , 一颗来自奥尔特云 , 却又被太阳撕碎了的彗星 。
奥尔特云是一个位于太阳系外围 , 包裹着整个太阳系的球状区域 。 那里散布着大量冰雪小天体 。 在大行星引力的扰动下 , 这些小天体中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进入内太阳系 , 并在太阳热量的烘烤下变成彗星 。 而在这类彗星中 , 又有大约20%会变成所谓的掠日彗星 , 会从距离太阳很近的地方通过 。 由于距离太阳太近 , 这些彗星中有一些会坠入太阳 , 灰飞烟灭;而有一些会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解体 , 四分五裂 , 变成许多碎块 。
彗星的碎块 , 在返回外太阳系的过程中 , 会有更大的概率和地球相撞 。 哈佛大学科学家的计算结果表明 , 长周期彗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在其解体后会上升至原来的大约10倍 。
研究人员表示 , 这一基于统计学的计算结果和希克苏鲁伯陨坑——也就是被认为是那次事件留下的陨坑的年龄有内在一致性 。 希克苏鲁伯陨坑样本的分析结果也表明 , 当时撞击地球的小天体主要由碳质球粒陨石组成 。 碳质球粒陨石在主带小行星中很少见 , 却在长周期彗星中广为分布 。
与此同时 , 科学家还发现 , 制造了其他类似陨坑的陨石也有相似的成分构成 , 比如20亿年前制造了南非弗里德堡陨坑的陨石 , 以及百万年前制造了哈萨克斯坦扎曼钦陨坑的陨石等 。 这些陨坑的形成时间 , 也都符合科学家对希克苏鲁伯级彗星碎片撞击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 。
该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地球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 , 还有助于我们了解相似事件日后是否还会发生 。 一直以来人们对掠日彗星碎片动向的关注其实并不多 。 而真实的危险 , 却往往来自被我们忽略的地方 。
希克苏鲁伯|6600万年前地球被严重撞击,而科学家却认为那不是小行星
文章插图

6600万年前的一次天体撞击 , 导致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生物灭绝 。
参考
Breakup of a long-period comet as the origin of the dinosaur extinctio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