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真正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虚才是关键!降糖不如补虚

众所周知 , 在传统的西医观点中 , 糖尿病的确切发病原因至今尚未阐明 , 这也是制约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 虽然胰岛功能的下降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是确切的“血糖高”的原因 , 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胰岛细胞功能的下降 , 却一直困扰着医学界 。
糖尿病的真正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虚才是关键!降糖不如补虚文章插图
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中 ,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有很多观点 , 这些观点都是基于治疗疗效的基础上提出的经验总结 , 或许在西医糖尿病病因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 , 中医对于糖尿病病例病机认识能够开辟新的视野 。
中医对消渴病的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的国家之一 , 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 中医中没有糖尿病这一名词 , 一般看做消渴病的范畴 。
糖尿病的真正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虚才是关键!降糖不如补虚文章插图
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汉初《淮南子·说山训》:“嫁女于病消者 , 夫死后难复处也 。 ”这里“病消”即指消渴病 , 为古代最早的糖尿病病名 。 而从《黄帝内经》时期开始 , 中医对消渴病认识一直在发展且不断深入 , 其病名也在不断丰富 , 出现了多种表达 , 如消渴、脾瘅、消中、鬲消、消瘅等 。 这些病名有言病因者 , 有言病候者 , 有言病位者 。 如“瘅”言其因 , “消”“渴”言其证候 , “脾”“鬲”“肺”“中”则言其病位 。 自《金匮要略》首以“消渴”为篇名、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 对后世医家的影响颇深 。 至此 , 后代医家在论述本病时多以“消渴”命名 。
消渴病的起病原因
历代中医学家在消渴病的研究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 如果说汉魏晋时期是消渴病认识的奠基阶段 , 那么之后则是医家们探索消渴病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 隋朝巢元方将消渴病分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等 8 种证候 , 在认识消渴病并发症方面有重要贡献 , 并推论其机理 。 如《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云:“其病变 , 多发痈疽 。 以其内热 , 小便利故也 , 小便利则津液竭 , 津液竭则经络涩 , 经络涩则荣卫不行 , 荣卫不行 , 则热气留滞 , 故成痈疽脓” 。
糖尿病的真正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虚才是关键!降糖不如补虚文章插图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均设有治疗消渴的专篇 , 较详细地论述了该病 。 在病因的认识上 , 将饮酒也归为消渴病的病因 。 如《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云:“凡积久饮酒 , 未有不成消渴 。 ”
到了宋金元时期 , 三消论的提出是认识消渴病的一大进步 , 宋·王怀隐等编纂的《太平圣惠方》提出“三消”名称 , 分别为消渴、消中、消肾 。 刘河间以寒凉派学风发展了“三消理论” , 宗《内经》“二阳结谓之消”的观点 , 提出“三消燥热”学说 , 其病机核心是“本寒湿之阴气极衰 , 燥热之阳气太盛” 。 《三消论》归纳其治则为:“补肾水阴寒之虚 , 泻心火阳热之实 , 除肠胃燥热之甚 , 济身中浸液之衰 。
【糖尿病的真正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虚才是关键!降糖不如补虚】明清医学家对消渴病又有了新观点 , 最有影响者是关于消渴病的“益气”学说 , 戴思恭于《证治要诀·三消》 云:“三消得之气之实 , 血之虚 , 久久不治 , 气尽虚 , 则无能为力矣” , 在用药上倍崇黄芪 。 另一位医家李梴进一步充实了益气之说 , 将补益重点落实在脾肾二脏 。
总的来说 ,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 治疗则以“清热润燥 , 养阴生津”为大法 。 除了阴液亏虚之外 , 还包含了肾阳不足、肺脾气虚、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等原因 。 总之 , “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 , 在治疗消渴病的各种组方中 , 补虚始终是核心的中医药治疗策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