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到奢只在一念之间,聊聊汉代清明简朴之风的形成及发展( 二 )


在轰轰烈烈的恢复生产、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参与的所有人,产生的各种事,尽管看起来和我们所疑问的清明简朴之风背道而驰,但毫无疑问,清明简朴的风气和社会富足、追名逐利是有继承的关系的。就像基督教文明产生于古典时代一样,清明简朴的风气,也是萌芽于上一个自由热烈的时代。因此,我们必须初步对追名逐利有点了解,才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古人为什么要清明简朴。
从穷到奢只在一念之间,聊聊汉代清明简朴之风的形成及发展
文章插图
二、清明简朴之风出现的原因
1、楚王好细腰
“楚王好细腰”的典故,主要讲的是上行下效,清明简朴之风,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自然也是迎合最高统治者的需要。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位“楚王”。
汉武帝
汉武帝的一生,功勋卓著。经济方面,他的贡献,是任用了两个人,桑弘羊和董仲舒。桑弘羊我们已经提过,他的“三官钱”,规范了汉初以来乌烟瘴气的货币市场,我们说五铢钱甚至一直用到唐代开元通宝之前,这里的五铢钱,更多的是指真正规范了的“三官钱”。而他的盐铁官营,从经济层面打击了地方势力割据的经济基础,使国家长时间内避免不必要的内部战争。他的“均输平准”,则起到了调节物价,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至于董仲舒,这也是汉代历史为人熟知的老朋友啦,然而,诸位可能要问,一个大儒,和经济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就像丝绸之路的凿通影响了以后千百年的格局一样,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经济的影响,也并不仅仅是重农抑商而已。
说回桑弘羊,无论是从他的主张还是他晚年的政治活动来看,他和儒家都是站在了对立面的,那么,联系他和董仲舒的,除了汉武帝还有什么呢?答案是思想。
尽管两人的思想大有不同,但毫无疑问,正是两人的出现,使得汉初以来混乱的经济格局为之一肃,使得一心追求经济发展的朝廷着眼于小民生计,当然我不是说之前的皇帝,尤其是文景之治就不在乎百姓,但老实讲,减免某地某时的赋税只是治标不治本,而桑弘羊提出了某种程度上的治本之策,董仲舒则为这“治本之策”提供了有效的政治架构。窃以为,汉代的清明简朴,是萌芽于此时的。
汉昭帝
昭帝是什么样的人呢?想到他,脑中的词汇甚至是匮乏的:杀母留子、霍光专权、昭宣之治、还有他多病而短促的生命。但,柔仁好儒用来形容他或许也不算错。不论是由于武帝政策的影响,儒家势力的发展,还是霍光的授意,又或者皇帝本人确实爱好儒家,总之,儒学,这样一个在汉武帝时代粉墨登场的学派,在昭帝时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儒学,从来是推崇清明简朴的。
光武帝。
除了鬼畜的“位面之子”,正经的“光武中兴”,其实光武帝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如爱好谶纬之学,如君臣相处。东汉的君臣和西汉有了很大不同。西汉重臣往往是出身草莽,舞阳侯是杀狗的,文终侯是跑腿的,韩信说是贵族后代,就凭一饭之恩,也肯定是个破落户。
东汉就不一样了,“东汉功臣多近儒”,“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气不同也。”
学界说东汉地主是魏晋门阀的滥觞,这短期来看,就是儒家经过大半个西汉之后在上层社会的渗透。这样的君臣相处起来也与西汉有着明显差别,皇帝能容功臣,功臣也熟谙急流勇退。光武帝常告诫大臣“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西汉前期的轻急、任侠,转为“温柔敦厚”。皇帝自然更为欣赏清明简朴不招摇的人才。至于谶纬之学,固不可取,也算是儒家发展中的一个小小分支。
2、外交上的萎缩
很遗憾提到这件事情,但说到汉代之后的清明简朴,外交不利也是一个被动的因素。我在初中学习历史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汉代抗击匈奴,可是为什么在西汉出现卫霍那样惊才绝艳的人物之后,匈奴是东汉才内附的内附,西迁的西迁,甚至还出现了昭君出塞这样的所谓美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