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做演员”:成为一个名人,为什么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三 )


三、“成名”的成功学叙事有错吗?
相较于“成名”的“低门槛” , 它所带来的红利似乎是巨大的 。 “成名”如此之好 , 无怪乎人人都想“成名” 。 但是人人都想成名 , 人人就都能成名吗?
因为幸存者偏差的存在 , 我们往往只看到成名者获得的红利与幸运 , 却忘记了一将功成万骨枯 , 一位成功出道的偶像背后有无数挥汗如雨却不能看见的练习生 , 一人爆红的同时有无数成为炮灰 。
“人人都想做演员”:成为一个名人,为什么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文章图片
与过去的铁饭碗、生意人、创业者类似 , “成名”也不过是一碗新的成功学鸡汤 , 用光鲜亮丽的个案 , 吊着人们在这这条路上前仆后继 。 不同的是 , 这种方式的生存逻辑更为残酷 。 如果说医生分实习医生、主治医师、主任医生 , 生意有个体户、中小企业、上市公司 , 每个级别有相对应的收入 , 付出、能力与收获基本匹配 , “成名”却只有“红”与“不红” , “红”则赢者通吃 , “不红”则一无所有 , 收入两极化在这里比其他行业更为剧烈 。
即便对于一时成名者而言 , “红”也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 。 今天爆红的 , 也许明天就过气了 , 今天喜爱你的 , 也许明天就脱粉了 。 更可怕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曾经追随你、支持你的群体 , 也可以胁迫你、反对你 , 看似最能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工作 , 却可能在万众瞩目、众星捧月之下成为最泯灭人性、脱离自我的枷锁 。
“人人都想做演员”:成为一个名人,为什么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文章图片
李子柒视频截图
前文将对“成名”贪得无厌的追求比作“吹气球” , “成名”的危险也蕴含其中 , 当自我与自恋不断膨胀 , “嘭” , 气球爆炸了 。
“人人都想做演员”:成为一个名人,为什么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文章图片
李子柒和手工耿值得羡慕 , 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身价值所在 , 而“成名”是他们实现自我的附加值 。 但更多人追求的是“成名”本身 , 不在乎因什么成名 , 不在乎成名为了什么 。 2007年 ,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一家购物中心发生了一起连环枪击案 。 枪杀了9名受害者的杀人犯罗伯特·霍金斯在自己的遗书中写道:“我他妈的就要出名了 , 这想想就兴奋 。 ”
“人人都想做演员”:成为一个名人,为什么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文章图片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单纯鼓吹“出名”却不衡量“出名”价值的潮流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 。 “成名”似乎在过往单一的社会上升途径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但如果仅仅止步于追求“成名”本身 , 这种价值观仍旧是单一的、贫瘠的 , 并不比仅仅追求物质财富上的成功来得高尚或丰富 。
“人人都想做演员”:成为一个名人,为什么对年轻人有吸引力?】“成名”永远不该是目的 , 而只是多元人生选择的附加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