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科举制虽然严格,但是考官不看名字也能知道是谁的卷子( 三 )


有趣的是,科举制虽然严格,但是考官不看名字也能知道是谁的卷子
文章插图
考试中,最忌讳的就是试卷上的字迹凌乱,甚至出现错字,士子们为了取得好成绩,对此也特别关心。但是,由于考试时情绪紧张,时间紧迫,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所以考生在考试前要学会打补丁来弥补。所谓打补子,就是用一把极薄的刀把错字刮掉,再从卷面空白处刮出纸绒,均匀地铺在错的地方,然后用水润湿,使之粘在一起,手巧的话,可以做到天衣无缝。但是,技巧生疏的考生可能会把纸刮破,留下一个洞,叫做开天窗,这样的话,考得再好,也得不到好名次。老练的阅卷员在阅卷之前,会先把试卷撕开,对着阳光一扫,确认没有任何补缀痕迹后,再开始细读。
有趣的是,科举制虽然严格,但是考官不看名字也能知道是谁的卷子
文章插图
理论上讲,试卷中不能出现错、漏字,否则很难拿到上选,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同治元年状元徐安参加馆选考试时,就写漏了两个字,因为他在军机处任职,已有升迁的势头,所以对馆选也不是很在意,他甚至都懒得打补子,直接在旁边写注,以为根本不可能被选上。那一天,他正在做功课,也跟着大家去看热闹,没想到唱名的时候叫到了他的名字,可是他毫无准备,连朝觐的礼服冠都没有戴,只好临时借了人家的那一套匆忙上殿。
科考,不但考生会错,考官也会有遗漏。乾隆十七年,秦桧的后人秦大士考中状元,他参加殿选时的朝考试题是“说天心,得天心”,他忘了押心韵,却未被考官看到,仍获上选。随后被乾隆发现,他讽刺道:“状元有无心之作,主司无目之人!
在慈禧独裁的年代,大臣们为了取悦她,总是挖空心思地向她献媚,即使是科考也不例外。民国二十一年,由于云南、贵州两省距离遥远,朝廷准许他们提前一年进行乡试。云南今年主考官李哲明,副考官刘彭年,贵州主考官张星吉,副考官吴庆坻,四人合称“明年吉庆”。那不是巧合,而是当权者的故意为之,因为次年就是慈禧七十大寿了。对于这一点,夏仁虎评论说:“枢臣特弄这套假话以为媚兹,然以抡才为事,事近于游戏,亦当轴之失。”
有趣的是,科举制虽然严格,但是考官不看名字也能知道是谁的卷子
文章插图
光绪一朝,状元可无才干,大多一生默默无闻,只有张謇发达,却靠经营实业起家。科举状元们的落魄预示着当时科举考试已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光绪末年,为适应形势的需要,科举制度也进行了改革,设立了经济专科学校,与以往的文史专科学校相似。由三品上京堂和各督抚请旨,不拘一格,结果这场考试却惹来了麻烦。结果发现考第一的是梁士诒。不料有人对慈禧说:“此人是广东人,姓梁,大概是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的哥哥吧。”慈禧对康梁党人恨之入骨,闻言大怒,下喻要查梁士诒,梁士诒闻讯惊恐逃往香港。
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在光绪三十一年终于被废除。次年,王闿运被封为翰林院检讨官,终身禁锢于科举考试,科举考试被废除,但他此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牙都掉了。那时候碰巧有一个名叫徐景文的青年,在留洋后也被选入翰林,他所学的专业是牙科,王闿运为此题诗一首,其中有“愧无齿录称前人,有幸有牙科步后尘”,语虽诙谐,但亦酸涩,如千年科举的挽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