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春山好的古都,书写它该如何去掉那些同质化的滤镜?( 二 )


文章插图
一座春山好的古都,书写它该如何去掉那些同质化的滤镜?
文章插图
△左:深夜里的山,终于见到灯光
右:作者蔡丹君
就这样一直往上走。直到枕书说:快看,月亮。月亮在云间躲了多时,这时候才探出头来。山顶的路灯,是一种荧绿的颜色,笼着这些月光,所以这一夜的月光也是碧莹莹的。下了山,便是真如堂。真如堂里那棵巨大的椴树,花朵缀满全身。我们爬到真如堂的廊下,堂门已闭,屋内僧侣已经散去休歇。我们默默坐在廊下,这里没有灯光,只分享得一檐月光,它已经穿破云层,澄明如初,静照松间。白日燃尽的香火,此时还有很多余香,似乎是耳边缠绕不肯离去的佛音梵语。我们不曾在这样的环境下,诉说任何的平生。过往,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此刻,已经能让彼此去懂得。
“落叶的气息与古本的气息也有相通之处”
2017年五一劳动节来了的时候,枕书来找我,她要带我去京都春季的旧书市场。之前我已经读过她的《京都古书店风景》,文字淡然,让人向往。这次由她亲自带我去,我也非常激动和开心。
一座春山好的古都,书写它该如何去掉那些同质化的滤镜?
文章插图
△中华书局2015年
去了那儿才发现,几乎每个古书店摊主,她都认识。我记得一家紫阳书店,那天是老板娘来了,她就给我做介绍,和老板娘聊了很多大学的事,和买书没有什么关系。还有一家店主是老爷爷,她问候寒暄得最久。谈毕她告诉我,老爷爷的夫人,一位很和善的奶奶已经去世了,书店可能不好经营了,要传给子女去管理。此时,我忽然理解,她关心书,不仅仅是关心书本身,而是这一场场的人间相遇,是书籍流转背后牵涉的悲欢离合。
写古书店的文章和书都太多了,细密的知识、精湛的书影,都不足为奇。最珍贵的,是这颗牵涉人世的心。目睹、走近和感知,将心放到这里,在走过的路上,去留下生命的忆念。当一个人以一种深情的态度去做事情,那么这件事情的品质,就会格外不同。
一座春山好的古都,书写它该如何去掉那些同质化的滤镜?
文章插图
△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
这几年来,枕书对旧书店的这种情感明显在转向深沉,在《春山好》“永恒的旧书店”里,她写到了这些年来,旅游业冲击之后,京都旧书店所发生的很多变化。她在书籍、书店沉沉浮浮的人间故事中,写下自己的心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提到一本《古本之尘》的小书,并且将之翻译了一些段落。其中有一段题为“蜜柑”,有这样的文字:好闻的旧书香气。喜欢旧书的原因之一,也是这香气的魅力。落叶的气息与古本的气息也有相通之处吧。我读到这句的时候,就觉得意念为之一动。枕书能一眼读到这句,应该是被“落叶”和“古本”这种奇妙的关联所吸引的。
一座春山好的古都,书写它该如何去掉那些同质化的滤镜?
文章插图
苏枕书拍摄的旧书店
《春山好》配图
一座春山好的古都,书写它该如何去掉那些同质化的滤镜?
文章插图
多少年来,枕书可能因为当作家当得太好,有时候容易被标签化。甚至有人觉得,她的文字是闲逸的,是京都旅游爱好人士喜欢的。标签,是一种最为懒惰的思维方式吧,而一旦抛出一个标签,就会意味着贴标签者本人的浅薄。
我从一开始认识枕书,她就已经是非常优秀和颇有志业之求的学者。这年春天,她正在写一篇《七经孟子考文》的相关论文。她特别谦虚,写完了以后发给我看,而真正对经学一无所知的是我。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典籍与文化》这一期刊。围绕《七经孟子考文》这个专题,她不辞辛苦,去过很多地方查找资料,也参与了这部要籍在中国的影印出版工作。除了这篇以外,这些年来,她所关心的书籍史问题,已经在逐渐形成完整的论述,正在集结成论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