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清末民初家族的一件大事

家谱有“十五年一小修 , 三十年一大修”之说 , 有时过了二三十年 , 哪一族第二次重修时 , 岁数大的老谱匠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工作 , 对每一个宗族来说 , 新谱告成是一件大事 , 要举行祭谱仪式 , 甚至还要演戏庆祝 。谱匠们作谱收入有按月计的 , 清末民初大约每月十元 , 也有按页计的 , “每页大洋二元” , 每一个人具体分到多少钱 , 包头说了算 。不要以为作谱就比排印典籍简单得多 , 成为一名谱匠要会识字 , 头两年给师傅打下手 , 学习雕宋体字等业务 , 三年学满才成为正式谱匠 。
直到21世纪 , 民间编印家谱传统依旧存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瑞安东源谱匠不仅在本地、本县替他人印制族谱 , 而且经常应邀带着全套活字和印刷工具出省做谱 。2008年时 , 东源村接到订单约100多个 , 谱匠个人年收入在2—4万元不等 , 与普通企业工人工资相当 , 付出劳动一点也不少 , 制谱工序有十多道 , 包含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拣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草订、切谱(裁边)、装线、封面、装订等 , 纯手工操作 。
“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清末民初家族的一件大事
“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清末民初家族的一件大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用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印制出的家谱
平时还要做好取材(选取又韧又硬的上好棠梨木)、制字模、写字(反手)、刻字等基础工作 。由他们打造的族谱保留了独特之处:全线装 , 印谱都用宣纸 。只是熟悉这项手艺的师傅年龄越来越大 , 年轻人中很少有人习得 。一个学徒要掌握木活字印刷全套技术 , 至少需要2年 , 相比古人 , 现代人的学徒生涯一点也不轻松 ,
除了专门训练汉字毛笔书写和手工雕刻技术外 , 还要学习中国历史、识读繁体汉字、掌握古文语法 , 好在古老技艺正在走出深闺 , 走入校园 , 让更多年轻人知晓并愿意学习、传承 。在古代印刷出版领域 , 活字印刷虽比不上雕版主流 , 但它占有一席之地当是共识 。它在中国并非像雨果所说“停滞在胚胎状态 , 无声无息” , 而是“生机勃勃地发展” , 持续焕发新活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