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 生命就是一曲交响乐


郑小瑛 生命就是一曲交响乐
文章插图

郑小瑛 生命就是一曲交响乐
文章插图
2021年1月1日和2日,91岁的指挥家郑小瑛将要在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为上海人民献上两场新年音乐会。“比较特别的是,音乐会下半场的歌剧《茶花女》《卡门》经典选段,将是用中文演唱的。这是我想恢复‘洋戏中唱’的一次尝试,也是我的‘贼心’不死。”
电话中,她中气十足,丝毫听不出她已经与癌症斗争二十多年了。音乐之于郑小瑛,就是一剂良药。
郑小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女指挥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如今,年过九旬依然活跃在一线的交响乐和歌剧舞台上。
性格直爽,她炙热的脾性和澎湃的专业精神让业内同仁赠与雅号“穿裙子的卡拉扬”。对待生命,她潇洒慨然:“如果有一天倒在指挥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事。”
1 “我不是大小姐,我是干活的”
这位中国的“穿裙子的卡拉扬”性格倔强,用她自己的话就是:“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最好;不认同,那就做出来给你看。”
倔强也是某种遗传基因。1929年9月27日,郑小瑛出生在上海。父母没有按照家族辈分排行给女儿取名,而是用了父亲的姓和母亲的名。这是他们不顾反对、追求爱情,坚持婚姻自主的结晶。
郑小瑛的父亲郑维是福建永定客家人,是清华大学第二期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生,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商科博士。郑小瑛的母亲温嗣瑛出生于四川重庆,受“五四”思潮影响,执意要去上海念女子体育高等师范班,学习新式体育。这在那个女孩子足不出户、笑不露齿的年代,乃是大逆不道。可性格倔强的温嗣瑛硬是瞒着家人买了统舱船票,背着行李独自登上了去上海的轮船。毕业后,温嗣瑛回重庆当上了中国第一代女子体育教师。据说她当时还让女学生穿上灯笼裤、背心裙走上操场,在留声机播放的音乐伴奏下,跳西方舞蹈,轰动山城。郑小瑛谈到母亲温嗣瑛时,坦言:“我独立好强的性格,与从小接受妈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抗战期间,郑小瑛一家从上海搬到了重庆南岸老君洞半山腰的镇江亭。当时曾有媒体以“民国大小姐”为主题,专门拍摄采访郑小瑛。郑小瑛说:“我不是大小姐,我是干活的。”母亲温嗣瑛因参加妇女运动结识了何香凝、史良等一众民主爱国人士。史良就住在郑小瑛家的楼上。史良曾给8岁郑小瑛写过这样一段话:“你有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爸爸,又有为家庭和社会服务的干练妈妈,他们是男女国民的模范,你要学习他们,担负起中华儿女应有的责任来,才是真正的救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郑小瑛至今还保存着写有这份珍贵题词的纪念册。
1948年12月24日,郑小瑛决定去解放区,“只有一腔热情,觉得对民族要有一点担当。”与当年母亲的选择一样,她也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半个月后,郑小瑛安全到达解放区,才向家里报平安。在解放区,郑小瑛参加了大艺术家崔嵬领导的中原大学文艺训练班。这个上海姑娘到了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地方,8个人围着一盆菜,蹲在地上捧着大碗吃饭,旁边就是只有半截墙遮挡的厕所。
2 拿着喇叭吆喝的指挥
郑小瑛参加的中原大学文艺训练班解放后成了武汉中原大学文工团。1952年,文工团保送郑小瑛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郑小瑛6岁学习钢琴,音乐天赋极高。1955年,苏联指挥家杜马舍夫在中央乐团开办合唱指挥训练班。因对报名学员不甚满意,就又到中央音乐学院亲自挑选了一些人,其中就有在作曲系学习的郑小瑛。转年,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创建,郑小瑛任主课教师。1960年郑小瑛赴苏联深造,毕业证书上这样写着:郑小瑛1960年至1963年间在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管弦系歌剧交响乐专业进修,导师是功勋艺术家安诺索夫教授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教授。郑小瑛在苏联指挥演出了多场音乐会。1962年10月3日,郑小瑛在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命名的剧院指挥演出了难度极高的歌剧《托斯卡》,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舞台的中国指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