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华夏正声,千年回响:写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20周年之际( 二 )


文物收藏|华夏正声,千年回响:写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20周年之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以匠心守初心 , 我们不仅是演奏者 , 还是研究者、传承者 。”
2000年5月1日 , 华夏古乐团正式公演 , 自此开启千年古乐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那一天 , 当8000多年前的远古笛声、典雅的编钟雅乐 , 久久回荡在河南博物院的中央大厅 , 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
大学一毕业 , 在华夏古乐团成立之初便加入其中的古瑟演奏员袁佳音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的点点滴滴 , “我们最初复活的音乐文物 , 主要是贾湖骨笛、编钟编磬这些河南博物院馆藏‘重器’ , 能够演奏的乐曲并不多 , 大概有五六首 , 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 , 比如诗经音乐 。”
有许多观众把华夏古乐演奏“误解”为纯粹的高雅艺术表演 , 但他们背后的付出远非人们所想象 。
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时常把华夏古乐团称作是一群“孤独的敲钟人”和“快乐的传承者” , 几代人的坚持、坚守才成就了现在的华夏古乐团 。他深有感触道 , 华夏古乐厅的每一件乐器、演奏的每一首曲子倾注着太多人无数的心血 。比如编钟 , 要经过翻模、铸造、调音、编配等一系列程序和无数次试验才能投入使用 。如果说立体的编钟还可以3D扫描 , 那壁画中的乐器没有实物参照又该如何复原?
“好不容易把乐器复活了 , 演出曲目又成了一道现实难题 。因为已知最早的乐谱出现在唐代 , 到宋明清时期才真正成系统 。所以 , 在复活音乐文物过程中 , 我们要翻阅无数考古发掘资料、历代古谱、文献资料以及寻找民间音乐遗产 , 从蛛丝马迹中破解其中‘密码’ 。”霍锟说 , 华夏古乐团23人 , 他们每个人都以匠心守初心 , 我们不仅是演奏者 , 还是名副其实的研究者、传承者 。
他们是时常是奔波在考古工地测量最新音乐考古成果的数据、测音采样 , 又时常忙于研制编钟铸造和古代丝弦 , 时常埋头于古代乐谱、民间音乐遗产之间 , 进而不断的将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转化 , 搬上舞台 。
春华秋实结硕果 。截至目前 , 华夏古乐团复制研发了历代乐器整体数量达到100余套 , 基本涵盖了古代乐器的诸多类别 , 如骨笛、编钟、编磬、陶埙、排箫、笛、箫、虎坐鼓、古琴、瑟等 , 演奏曲目越来越多 。同时 , 研制完成古代服饰8个序列 , 做出了1000多套服装 , 当华夏古乐演奏员身着曲裾深衣、间色长裙 , 环佩叮咚 , 犹如古代乐师一般款款向你走来 。
文物收藏|华夏正声,千年回响:写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20周年之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让华夏古乐走向世界 , 让世界聆听中国 , 这是我们的中国梦 。”
从《诗经》《渔翁调》《七盘舞》到《欢乐颂》《烟花易冷》《凉凉》 , 从编钟演奏、笙箫并奏到古典诗词吟诵、情景古乐 , 华夏古乐团从未停下创新创造的脚步 。用古代乐器演奏的流行音乐会什么不同?
霍锟说 , 华夏古乐版的演奏多了一份厚重雅致 , 它传递的是典雅、秩序、有趣 , 该哪个乐器出场秩序不能乱 , 该怎么欣赏就怎么欣赏 , 这是古代音乐文明核心审美 。
华夏古乐团舞台呈现越来越美 , 他们开始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10年 , 其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 。霍锟压轴吟唱《阳关唱别》 , 那一次他仿佛是在用生命歌唱 。“那个时候我就是唐朝的王维、李白 , 他们赋予我的使命是要发出几千年来最强的声音 , 最好能够绕梁三日、三年而不绝 , 事实上我做到了 , 这个声音肯定在大剧院久久回荡 。”霍锟说 。
正是这样一群以传承弘扬华夏古乐为使命的年轻人 , 他们建立起了华夏民族湮没已久的音乐文化殿堂 , 也注定了未来的路会越走越远 。


推荐阅读